初建。寇叶亮犯县,乡民匿其间,保全者千余人。又铜盘岩,在县西十余里,悬崖峻峭,竹树荫翳,鸟道萦纡,流泉溅沫如雨。岩下有潭,广可四五丈,乡人资以灌溉。县西南百二十里又有流溪岩,高百余丈,无草木,其崖石皆铁矿,凿之可冶。○凌霄洞,在县西五十里。山崖壁立,惟一窦可跻。宋绍兴三十年,寇乱,乡人赖以免难。

  ○尤溪在城东。有二源,一出泉州府德化县界,一出漳州府龙岩县界,会于县之西南而北流。县境诸山涧水支分缕注,有汤泉等二十溪,次第流汇焉。自城东益转而北,亦曰湖头溪,至县北七十里尤口涵,会于建溪。五代晋天福中,闽主曦与建州王延政相攻,遣兵屯尤口,将袭建州,为建州兵所败,即今尤溪口矣。溪中诸滩上流凡二十六,下流凡三十,栉比以达于尤口。

  青印溪在县城南。溪中有青石如印,因名。源出县西九十里沙县接界之杉岭,迤逦而东,有山坑、王卫等凡十有一溪,次第流合焉。经县前入湖头溪,有潭,其水澄碧,深不可测,潭面东西阔十数丈,其上两崖相逼,俗以为虎可跳而过,名虎跳潭。

  ○高才坂镇县西百三十里。元置高才坂巡司,明因之。《志》云:县后崇岭上有牢城关,宋建炎二年,范汝为率其党入寇,邑人以此岭北接高原岭,南抵小村岭,沿山一带,易为寇径,因设关置寨以守之。既而贼党自沙县来犯,果欲从此突入,为土兵所败,小村岭近城东。

  顺昌县府西百二十里。西至将乐县百里,东北至建宁府二百十里,西北至邵武府百八十里。本建安县地。唐贞观三年,析置将水场。嗣圣四年,于将水口置蠲科镇。景福二年,改为永顺场,寻升为顺昌县,属建州。南唐保大三年,改属剑州。宋以后因之。明正德初,始筑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五十八里。

  ○龙山县南三里。势若游龙,上有龙头岩,登山巅,可尽一邑之胜。其西南有大明山,孤峙峭立,日出则光先照,因名。其相属者曰金笼山,顶甚平旷。○凤山,在县西二十里。五峰叠翠,高数百仞。县西北二十三里有景灵山,与凤山对峙。山高耸,常有云雾蒙其上,左有耳殊岩,下有黄家洞。宋建炎间兵乱,邑人黄氏族数百指避其中。又高峰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其峰拔出群岭,下有交溪,溪源出西南四十里沙县界交槎岭,流与县西之瞿村小溪合,因名。下流入于顺阳溪。又西五里有宝山,亦峭拔。

  超华山县西北六十里。周围甚广,接邵武府界,顶有泉,流分五涧。东出者曰横溪,北出者曰李坑溪,南出者曰石桥涧,俱入顺阳溪西北出者二,入邵武溪,山之幽旷处有田园居民数十家。中有岭,曰宝岭。又梅仙山,在县北七十里,接瓯宁县界。山巅平旷,广袤数里,相传山以梅福名。县北三十里,又有华阳山,三峰并列,山半有石门,高广数丈,中峰顶又有岩,曰仙水。○七台山,在县西七十八里。高峰峭壁,几至千丈,其相望者曰钵盂山。又山,在县西五十里,周二十里,巅有石洞,容数百人,中有泉,清澈可鉴。又寨山,在县南六十里,昔人尝立寨于此,因名。

  徘徊岭县南十里。高五十丈,险峻鸟道,至岭头,路乃平坦,寻小溪而入,徘徊掩映,谓之洄村,四面皆绝壁,有石井,深不可测。一名亨龙岭,或云洄村,亦名回源洞。宋韩世忠讨贼帅范汝为于建州,汝为窜死于此。洄村溪之水,亦流入于顺阳溪。

  ○顺阳溪在县西北六十里顺阳乡。县以此名。源出建宁府建阳县界,东南流,至白芒,始通小舟。县西有沙溪,自邵武县流入;西北有密溪,自瓯宁县流入,俱合于顺阳溪。又有竹步等八溪,亦自瓯宁等境流汇焉。经县前与大溪合流,而东会于沙县之沙溪。

  西南溪在县治西。即将乐县之大溪也。东流至此,有西溪流合焉。《志》云:西溪出邵武光泽县,萦流至县治西,亦谓之罐砧溪,合顺阳溪而会于大溪。西溪中有三滩,皆险峻。大溪中有五滩,三滩在上流,会西溪而东注,又有二滩会于沙溪。《志》云:自县治东至沙溪口,凡六十里。○石溪,在县南二十里。相近又有棋溪,皆出沙县界之桃源洞。《志》云:县西南诸溪皆流汇于大溪。

  ○仁寿镇县西北百二十里。宋为仁寿寨,元因之。明洪武初,改置巡司。又洪武九年,置仁寿税课局于此。十四年,并置河泊所。○石湖寨,在县西北三十里石湖岭相近。地势宽袤,可容千余家。南唐保大中,别将张彦成领兵置寨于此,故址犹存。

  上洋口隘县东三十里。又东二十里曰下洋,又东三十里即王台驿也。《闻见录》:自上洋口而北出大历口吉阳里,即建宁府瓯宁县界。○源坑隘,在县南三十里,山溪盘结,至为险隘,南通沙县,西南达汀州之归化县。

  双峰驿在县治西。宋置顺兴驿,明洪武初改今名。又富屯驿,在县西北六十里,洪武初建。《闻见录》:县西北四十里有万全桥,又西北二十里至富屯驿,又七十里至拿口驿,又西北八十里,即邵武府。自万全桥而北百四十里,达瓯宁之仁寿乡,又北接建阳县界。《通志》:万全桥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