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云孙吴太子和尝避难于此。

  ○雉山在县治西南。隔江,形如蹲雉。隋以此名县。又灵岩山,在县东北六里。山周十二里。吴永安中有黄龙见,名曰龙山。唐元和中,改今名。俯瞰清溪,与雉山对峙。又小金山,在县西十里。屹立青溪中,拟于京口之金山。

  都督山县西六十里。或曰吴贺齐督兵驻此,一云方俨为汉都督驻镇处也。极高峻,临江。山去威平镇六里,今有永平巡司戍守。又并桃山,在县西北六十里。高出众山之上,登其巅,杭、歙、衢、婺之境,宛在目前。自下望之,如二桃然,因名。○云蒙山,在县南三十里。《志》云:山高五百丈,周七十里。县境之大山也。

  蔗山县东北三十八里。《志》云:昔尝种蔗于此,因名。山分八面,水流十派,上有平田数顷。又重坑山,在县东八十里。山有二坑,或云即息坑也。宋宣和初,方腊作乱,两浙将蔡遵等讨之,败死于息坑,即此。

  双柏岭县东二十里。其并峙者曰真坞岭,当往来驿道,崎岖连亘。又赤石岭,在县西六十里。一名河上岭,石壁临江。又西十里有方壶岭,亦临江为险。○辽岭,在县南七十五里,分淳安、寿昌二县之界。山高溪迅,悬崖绝壁,无路可通,旧惟水道往来。成化间,凿为坦道。又白鹤岭,在县东北百里。有仙鹤泉。明初胡大海取徽州,元将胡纳退保遂安,大海追败之。纳东走,大海复追之,战于白鹤岭,纳败死。

  威平洞县西七十里。一名青溪洞,一名帮源洞。宋宣和二年,贼方腊据此作乱,连陷州郡。三年,韩世忠击败之。贼深据岩屋为三窟,诸将莫知所入。世忠潜行溪洞间,挺身捣其穴,擒腊以出。贼平,改今名。相近为梓桐洞,今曰梓桐乡。《宋史》:青溪县境有梓桐、帮源诸洞,皆落山谷幽险处,方腊据以作乱。

  霖岩洞县东五十里。峰峦千仞,下多源泉,引流溉田,岁旱不涸。又有仙居洞,在县东南五十里。有数洞相通。○保安岩,在县东北六十里。五季末,里人多避乱于此,因名。

  ○新安江县南一里。一名青溪。自徽州府歙县东流入境,绕县治前。又东至府城南,合于婺港。唐光化三年,淮南宣州将康儒攻睦州,食尽,自清溪遁归。盖由水道出徽州还宣州也。今江流上下各有滩数十处。

  辽溪在县南六十里芝山下。源出辽岭北,流注于新安江。《志》云:环境之水,以溪名者凡数十处,皆流注于新安江。

  栅源县东北四十里。吴贺齐与山越战,树栅于此,因名。又三潭在县西百里。崇冈僻峤,潭潴其间。《志》云:源出昌化县之昱岭,汇流于此。

  ○锦溪关县东六十里。其地有小溪岩,怪石岩,水陆皆险。嘉靖中,置关于此,以御矿寇,因改今名。下有小溪渡。○新安驿,在县城西。旧名清溪驿,宋置,前朝废。

  威平镇县西六十里威平洞口。宋平方腊,置巡司戍此。今曰永平巡司。又港口镇,在县东二十里。宋宝元二年,置巡司于此。今因之。《志》云:港口司置此。县南三十里又有港口镇。又街口镇,在县西八十里,与徽州府分界,亦有巡司。○茶园镇,在县东五十里。下有茶园渡。又渡市镇,在县北二十五里。宋、元以来,俱为戍守处。

  遂安县府西南百八十里。东北至淳安县六十三里,西北至南直徽州府百七十里,西南至衢州府开化县百二十里,南至衢州府百七十八里。本歙县南乡之安定里。后汉建安十三年,孙氏析置新定县,属新都郡。晋改今名,属新安郡。宋、齐因之。隋初县废。仁寿四年,复置,属睦州。唐、宋因之。旧无城。前朝正德八年,筑城以御寇。万历二年,复修筑以御矿贼,周四里有奇。编户六十四里。

  ○雾山县东南二里。孤峰峭立,为邑之望。或以为婺山之讹也。又长垓山,在县西五里。两山壁立,道狭多阻,元末邑人尝扼此以拒贼。又西二里曰石英山,山产白石英,唐时以供贡。又有洪铜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志》云:唐时置场采铜于此。

  武强山县西六十里。与歙之白氵祭诸岭相错,峰峦险阻。唐末乡兵保聚于此,拒破黄巢,今山麓有黄巢坪。万历中,尝易为靖武山。○高乔山,在县西六十五里,近开化县界。层峰叠嶂,溪谷迂回。正德八年,流寇由开化马金岭突犯,尝筑寨于此,以遏其冲。又高峰山,在县西南五十里,高峻为群山之冠。

  黄连岭县南八十里。岩石峻险,路达西安。又有猥岭,在县南五十里,间道可达常山县。○积雪岭,在县西八十里,路出休宁。又县西南八十里有马金岭,与开化县分界。

  ○武强溪在县城南。源出武强山,亦名靖武溪。东南流,至三渡口,与双溪会流,阔数十丈。又绕流八十余里,达县郭南。复东北流,四十里入淳安县界。又二十余里注于清溪。

  双溪在县西。源出歙县界之石岭,分为二流,既而复合,至县西南五十八里之三渡,合于武强溪。《志》云:三渡,路出开、衢之通道也。○罟网溪,在县东南五十里。源自衢州流入县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