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置馆驿以通南方贡献《唐史》:建中四年,李希烈将封有麟据邓州,南路绝贡献,商旅不通,于是诏治上津山路,置邮驿。盖南北多故,从江汉而达梁、洋,必取道上津也。明初,废房州入襄阳,既而以封疆旷邈,山川阻深,流逋四集,每恃为渊薮。且密迩荆、梁,上通雍、豫,一旦窃发,则祸流远近,因增置府县,设重臣以镇抚之,惕前车杜后患也成化初,刘千斤倡乱,荆襄将王信以房陵险要,先据之,贼不能下。既而大军分道进讨,一从南漳,一从远安,一从房县,一从城。又断其入川入陕之路,乃克之。《郡志》:元末,均、房间流逋发难,杀襄州总管,时不能禁。洪武初,邓愈统兵扫其穴而空之,禁流民不得复入,既而啸聚如故。成化初,刘千斤作乱,命大臣白圭等讨平之。未几,李胡子等作乱,项忠讨平之。不数年,流民复煽结,都御史原杰请增设府、县、司、卫以便控驭,从之。寻复命大臣督兵抚治,兼督荆、襄、汝、邓、商、洛、汉中诸境,防维渐密。弘治十三年,竹山贼野王纲复倡乱;十三年,群盗何淮等作乱;正德八年,廖时贵等复寇叛,皆遣兵剿灭。嘉靖二年,徐学等啸聚于均州境内,既而赵政等相继寇叛。八年,杨时政等复作乱,寇掠上津、商南、南郑诸境。十八年,平、利、竹、房群盗复起,虽以次扑平,而蠢动之势至今未已。乃制防日坏,守卫空施。迩者贼入郧阳,恃为巢穴,且由郧阳分道俱出,一自均州窥南阳,一自淅川扰邓州,一趋商洛犯卢氏,而燎原之势,且岌岌矣。

  郧县附郭。古郧子国。汉为郧关,属汉中郡长利县地。建安末,蜀先主封申耽为郧乡侯,即此。晋太康五年,立郧乡县,属魏兴郡。宋因之。齐为齐兴郡治。梁兴州、西魏丰州皆治此。隋属均州。大业初,属淅阳郡。唐武德初,为南丰州治,寻废州改属均州。贞观初,又改属析州,寻还属均州。宋因之。景定以后,县侨徙不一。元至元十四年,复置郧县。明初,亦属均州。成化中,始为府治。编户四十一里。

  ○郧城在府西南。宋末,尝迁治于此。元徙今治。《城邑考》:郡旧无城,天顺八年盗起,县令戴琰始筑土城。成化十二年,抚臣原杰又改筑今城,周六里有奇,门四:东宣和、南迎薰,旧名谷惠、西平理、北拱辰,旧名水门。

  长利城在府西北二百里。汉县,属汉中郡。后汉省。晋太康四年,复置。五年,省入郧乡。唐初,复置,属上州。贞观初,省入上津。今府本长利县地。沈约、刘句皆以郧乡为故锡,误。○堵阳城,在府西四十里。唐初,置堵阳县,属南丰州。武德八年,改属均州。贞观初,省入郧乡。《水经注》:汉水自锡县,又东径长利,各南入谷,有长利故县城。又东堵阳县,又东经郧乡城南,即长利之郧乡。是也。

  锡城在府西界。古麋国地。春秋时曰锡穴。文十一年,楚潘崇伐麋至于锡穴,是也。汉为锡县,属汉中郡。后汉因之。三国魏初,属新城郡。太和二年,分置锡郡。景初元年,省锡郡,以县属魏兴郡。晋、宋因之。齐属齐兴郡。西魏时废入上津。《水经注》:汉水自旬阳,又东经锡县北,县有锡义山,又东经长利县。是也。

  齐兴城在府东。萧齐分魏兴郡东界地置齐兴郡,兼置齐兴县。宋白曰:齐永平七年,置郡治郧乡,齐兴县属焉。是也。隋并入武当县。《志》云:县东北百二十里有汉王城,相传光武尝屯于此。

  ○龙门山府南七十里。有二崖对峙如门,水从中出,名龙门河,东北注于汉江。○天马山,在府南二里隔江,一名天马崖。又宝盖山,在城西南三里,一名西山。《志》云:汉水径宝盖山下,西崖扼束,为控守要津。又有红岩,在城东南四里龙滚滩侧,势高峻,色纯赤,一名赤壁。又鸦鹘山,在府西北二里,高峻多鸦鹘巢,因名。

  古塞山府东南八十里。《通典》曰:均州北有古塞城,战国时楚筑以备秦,据山为城,高峻险峭,即此山也。俗讹为古寒山,一名大塞山。成化初,官军败贼于雁坪,追击之于大塞山,贼退保裕兜,凭险旅拒,督臣白圭帅诸将四面合击,遂平之。○雷峰山,在府东北六十里,以险峻而名。其相接者曰风火山。又黎子山,在府北百七十里,昔人尝置关山上,曰黎子关,今废。

  锡义山府西北百八十里。一名天心山。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山高峪深,至为险僻。又三台山,在府西北八十里,山势三叠。《志》云:县西南百八十里有狼子山,下临汉水。○尖岩,在府南百四十里,悬崖峭削,屹立千尺。又摘星坡,在府东十五里,亦以高耸而名。

  ○汉江在城南。自陕西白河县流入境,至府城西,绕城南宝盖、天马诸山,皆错列汉滨。《水经注》:汉水经郧乡县南,谓之郧乡滩,又东径琵琶谷口,梁、益二州分界于此,世谓之琵琶界。《水利考》:郡境多层山叠岭,惟郡治孤立川原之间,正当水冲,汉江之患,独在郡治。旧皆以城为堤,无大溃决。嘉靖四十五年,尝决东南门外城堤崩塌,民多漂没,寻复筑塞。今城东有堤,长三百余丈,本名捍江堤。成化十四年,御史吴道宏增筑,亦名吴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