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平十村,又西射溪沟一带分八村,由一化至八化村,村立一长,以统率之。又有风村岭等十八寨,尚承旧名,亦同时归顺者。○木爪番寨,在府西北二百里,近小河所。境土迫促,种类不繁,虽有五寨,约男女不过二三百人。嘉靖二十三年,导白草番为乱,事平,止许岁至小河领赏,不得过府西大鱼关。

  江油县府东南百三十里,东北至剑州二百五十里,东南至梓潼县百里。汉为刚氐道地。蜀汉置江油戍。邓艾至阴平,欲与诸葛绪自江油趣成都是也。晋、宋为平武县地,属北阴平郡。西魏为江油县地,龙州治焉。宋末屡经迁改。元至元十二年,并入龙州。至正中,尝迁县于兴教镇,属广元路,即今治也。明洪武十年,并入梓潼县。十四年,复置,属剑州。嘉靖四十五年,改今属。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二里。

  ○江油城《志》云:在县西北。今县所辖之乡,曰武都、曰雍村,皆故龙州治也。一云,今青川所之明月关,即故县治。似误。元末移治于此。《防险说》:江油虽在腹里,实龙安粮道之咽喉也。今有石城,明天顺六年创筑,成化、正德、嘉靖、万历以来,相继增修。

  ○窦山县北十里。两峰耸立,山麓纡回,南接彰明县界。杜光庭云:山西接长冈,乃通车马,东临峭壁,陟绝一隅。自西壁至东峰,石笋如,两崖中断,相去百余丈,跻攀绝险,人所不到。○大匡山,在县西三十里,高耸盘纡,亦接彰明县界。其南二十里有点灯山,即彰明之小匡山也。一名读书台,以李白得名。

  天柱山县北五里。山小而峻,形如立柱。一名天池山,以山顶有池也。又名石人山,天宝六载,敕改为灵液山。○太华山,在县南十里,三峰奇秀,有似西岳,亦南接彰明县界。

  ○涪水县北一里。自平武县界流入,又东入剑州境。○汇溪,在县西十五里,源出县西二十五里之百汇洞,细流十里,合于雍村河。又龙潭溪,在县北,源出窦山,下流俱合于涪水。

  ○马啼关县西二十里。又县境旧有鬼门关,两山险迫,暴风从中出。○平渡驿,旧在县北五十里,接龙安府界,亦曰西平驿。

  石泉县府西南二百十五里。南至成都府二百九十里。本汉蜀郡汶江道地。晋属汶山郡。后周为汶山县地,属汶州。隋初,属会州。唐贞观八年,分汶山县地,置石泉县,属茂州。宋初因之。熙宁九年,改属绵州。政和七年,于县置石泉军。宣和三年,仍属绵州。七年,复置军。元废军,以县属安州。明初属成都府。嘉靖四十五年,改今属。有石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三里。

  ○北川城县西三十里。本汶山县地。后周置北川县,属北部郡。隋属会州。唐属茂州。永徽二年,省入石泉县。

  威蕃城县西三十里。唐之威蕃栅也,亦曰威蕃亭。《唐书·王涯传》:吐蕃有两道,一由龙安、青川,一由绵州、威蕃栅,抵栖鸡城,皆番之险要。宋神宗时,静州蛮攻茂州,窒陇东道,以孤石泉。成都守孙羲叟经画事宜,以石泉为邑,介绵、茂之间,道里阔远,缓急不相应,非扼其冲要不足捍外患,于是请改石泉为军。德阳人张上行言于羲叟曰,去石泉三十里,威蕃亭地名栅底,即唐之威蕃栅也,宜先筑堡寨以御其来,然后建军调兵以图之。于是城其地。栖鸡、陇东道,俱见茂州。

  ○石纽山县治南一里。《帝王世纪》:禹生于石纽。谯周曰:禹生于汶山广柔之石纽,其地为刳儿坪。陈寿曰:禹生汶山石纽,至今番人不敢牧其地。宋祁曰:汶川县有石纽山,《志》以为即此山云。又凤凰山,在县治北二里,其下有二水合流,形如飞凤。○三面山,在县北六十里,上有龙湫。

  ○湔水县西一里。源亦出玉垒山,分流入县界,经县界十里,复东南出,合于新都之湔水。○安昌水,在县东南,源出三面山,合诸山溪之水,东流入安县界,又经绵州西,而入于涪水。亦曰龙安水。《志》云:县南一里有甘泉,水甘冽,县因以名。

  ○松岭关县西北七十里。杜佑曰:在龙安县西北七十里。开元二十八年,关废。今仍为守御处。龙安见前安县。○石板关,在县西六十里。又有上雄关,在县西北,旧皆为戍守处。

  坝底堡县西北四十里,与茂州接界。成化以后,为戍守要地,其地东抵通宁堡,西连白草番,南距石泉,北通青片。由坝底而南十五里,即石板关,东十五里有石泉堡,又东五里为白印堡,俱坝底将领分兵屯戍。○永平堡,在县东二十里。《志》云:堡设在山崖,形势陡拔,控制白草诸番隘口。由永平而西三里,为奠边关,关南里许为火草坪,坪北十五里为万安堡,万安东二十里为嘉定堡,俱属永平偏将屯守。

  大印堡在县东北。《边略》:堡设在山阜,巍然天险,亦白草番出没要路也。堡西二十里为茆堆堡,又西五里为山茅堡,山茅东三十里为徐塘堡,徐塘北三十里为伏羌堡,伏羌北六十里为大方关,俱属大印将领驻守。《志》云:大方相近者,有观子、徐坪、平通三堡,而诸堡中徐塘又为控扼之要。

  复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