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云:中江历资江而东,径三堆山下,西折而东,至县复东折而南,至卑木镇又南折而西,至黄市。市距三堆十五里,一水周环九十余里,县当其中,故曰内江。江去城不百武,城内西北街有桂湖,与江相通,盈缩清浊皆同也。中江又东南经富顺县至泸州,会于岷江。

  玉带溪县西南二里。下流合于中江。又长堰池,在县南三十里,有灌溉之利。池北为天生堰,亦引水灌田处也。○黄市井,在县西南二十里。产盐。《宋志》云:内江有六十六盐井,此其一也。今有黄市井盐课司。

  ○卑木镇县南三十里,亦曰卑木关。接重庆府荣昌县界,有巡司戍守。又有安仁马驿,在县南十里。

  安县府北二百八十里。东北至龙安府百九十里。汉涪县地,属广汉郡。唐为龙安县地,属绵州。宋初仍属绵州,后属石泉军。宝佑后,为军治所。元中统初,置安县。五年,升为安州。明初,改州为县。城周不及三里,编户七里。

  ○神泉城县南五十里。汉为涪县地。侨置西充国县,属巴西郡。西魏因之。隋初,属潼州。开皇六年,改曰神泉县,属绵州。刘句曰:以县西有神泉,能愈疾也。唐初,仍属绵州。元和初,西川帅刘辟叛,山南西道严砺遣将严秦败刘辟兵于神泉,是也。宋初,仍属绵州。政和七年,改属石泉军。《九域志》:神泉县,在绵州西北八十五里。元中统初,省入安州。《志》云:今神泉坝即其地。

  龙安废县县东北九十里。《隋志》云:旧置益昌、晋兴二县于此。西魏省晋兴入益昌。后周别置金山县。开皇四年,省益昌入金山,属潼州,寻属绵州。唐武德三年,改县曰龙安县,仍属绵州。宋因之。政和七年,改属石泉军。宣和初,改县曰安昌,寻复故。宝中,移石泉军治此。元省入安州。又西昌城,在县东三十里。齐、梁时,益昌县治此。隋废。唐永淳元年,改置西昌县,属绵州。李吉甫曰:利州有益昌,故此名西昌也。宋初,仍曰西昌,寻废。今名花家镇,为市集贸易之所。

  ○龙安山县北十里。林泉殊胜。《志》云:隋开皇中,蜀王秀尝立亭馆于此,唐以此名县。又北一里曰九顶山,亦高耸。○浮山,在县南二十里,有十二峰,峭拔如屏,突出平野。又西昌山,在县南二十五里。本名马鞍山,唐天宝六载,改曰西昌。又透山洞,在县东三里,南入北出,可容千人。

  ○龙安水在县北。一名安昌水,自石泉县流入境,又东入绵州界,合于涪水。《志》云:县南七十里有黑水,南流入罗江县界。○神泉,在县南五十里。其泉涌出平地,旧传冬温夏沸,能愈人疾。今否。《元和志》:神泉县西三里有泉十四穴,甘香异常,痼疾饮之,即差,名曰神泉。

  折脚堰在废神泉县北二十里。唐贞观元年置,引水溉田,大为民利。○云门堰,在废龙安县东南二十三里。唐贞观元年筑,引县东茶川水以溉田。《志》云:县自云门而下,有白马、黄土、芭蕉等堰,凡十二处。

  ○睢水关县西四十里,南去汉州绵竹县四十五里。《志》云:关面山负水,平衍饶沃。其西三十里名绵堰堡,绵水发源处也。关东三十里为叠溪堡,乃白草番后路,形势孤悬,安、绵倚为保障,故睢水关之戍守切焉。《志》曰:安县东至涪城,西极绵竹,南通罗江,北达石泉,境内虽无夷族,然而迫邻睢水、曲山、叠溪诸关堡,则天池、大坝、白草、青片诸寨,亦其接壤矣。

  曲山关县北六十里。当平武、石泉及县境三路之要,亦曰曲山寨。成化十四年,抚臣张瓒自松潘移师叠溪、茂州,以曲山三寨负固不服,击破之,即此。又有小坝关,在县东。《志》云:县境之关三,睢水、曲山、小坝是也。又县北有三盘寨。《宋志》隆安有三盘寨及茶场。又有石关寨,在县南废神泉县境。○擂鼓坪堡,在县境。《志》云:县境之堡十一,曰擂鼓、后庄、香溪、叠溪、曲溪、三江、灵鹫、枧槽、马尾、白水、龙蟒是也。

  高观县南三十里。有一峰突起,其上坦平,登临四望,远见百里之上,因名。又县东五里曰云梯,以石径萦纡也。县北十里曰石门,两旁皆山,路由中过,因名。

  附见:

  宁川卫府治东四里。洪武十二年建。又成都左护卫,在府治南六里,洪武中,为蜀府建。又有成都中前后及右四卫,俱在府城内,各领千户所五。

  灌县守御千户所在县城内。洪武七年置,属成都右卫。

  简州府东南百五十里,东北至潼川州安岳县百八十里,东南至资县二百里,西南至眉州百八十里。

  秦蜀郡地,汉犍为郡地。晋永和中,改属蜀郡。宋、齐因之。西魏于此置资州及武康郡。后周因之《隋志》:后周徙资州治资中,而郡如故。资中,即今资县。隋开皇初,郡废。仁寿初,置简州。大业初,州废,仍属蜀郡。唐武德初,复置简州。天宝初,改阳安郡。乾元初,复故《志》云:贞元中,置清化军于城内。宋仍置简州亦曰阳安郡。元因之。至元二十年,以州治阳安县省入。明洪武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