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南二里有宜城山,冈阜相对,上有宜城,今名紫草山,以山尝出紫芝也。又县东南四十里有圣灯山,一名普贤山。

  ○牧马川县东南八里,即二江下流也。蜀先主于此置籍田,牧马江滨,因名。左思《蜀都赋》:带二江之双流。隋取以名县。《志》云:二江入境,居民资以灌溉,为堰凡四十有八。其最著者曰檀木、黄水口二堰,灌新津、双流二县之田。○清水,在县北十里,一名牛饮水。《志》云:昔程郑家此,群牛饮江处也。

  望川源在县西。《志》云:后汉时凿石二十里,引取郫江水,灌广都田处也。《华阳国志》:广都有渔田、盐井之饶,江有鱼漕,梁山有铁矿,江西有安稻田,穿山崖过水二十里即望川源矣。又县西有龙爪滩。晋义熙三年,谯纵请桓谦于姚秦,谦至,纵疑之,置于龙格,使人守之。胡氏曰:即广都龙爪滩也。

  ○野桥箐在县西南。唐中和二年,阡能作乱,高仁厚讨之。贼立五寨于双流西,伏兵于野桥箐以邀官军。仁厚谕降之。即此。

  郫县府西二十五里。西至灌县九十里。古卑邑。蜀王杜宇都此。秦置郫县,属蜀郡。汉以后因之。今土城周十里,编户八里。

  ○郫城在县城北,汉县治此。后汉建武十二年,臧宫自涪城攻拔繁郫,与吴汉会于成都。郫即此城也。又晋太安二年,李雄攻取郫城,寻自称益州牧,治郫。刘宋元嘉十年,益州贼赵广等攻成都,不克,退保广汉。旋自广汉至郫,连营数百。巴东太守周籍之等进军攻郫,克之。追败之于广汉。梁天监初,邓元起攻刘季连于成都,留辎重于郫,季连将李奉伯间道袭郫,陷之。元起舍郫径围州城,寻下之。皆此郫城也。《志》云:郫城即古杜鹃城。又有冯城,在县北二十里。未详所始。

  ○内江在县治南。东流入成都县界,亦曰郫江,亦曰沱江。《志》云:县西十里有九曲江,源出灌县,流合郫江,俗呼清白江。○双清河,在县西北十里,自灌县东流,经合江浦,分为二。至县东北,复合为一。又油子河,在县北六里,亦自灌县流经此,俱东南入于郫江。又县南一里有闹市河,源出温江县之鹿角堰。县南五里又有酸枣河,俗呼马坝河,自温江县流入境,下流亦俱合于郫江。

  温江县府西南五十里。南至崇庆州六十里。本郫县地。西魏分置温江县。隋开皇初,省入郫县。仁寿初,复置万春县。大业初,又省。唐武德三年,复置万春县,属益州。贞观初,更名温江,以江水温润为名也。后因之。今土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六里。

  ○鱼凫城县北十里。相传古鱼凫所都。又北五里有方便城。《志》云:汉朱遵所筑。县西二十五里又有废郭城。

  ○皂江水县治西南。自灌县流入境,即郫江上源也,亦谓之大皂江。又县有新源水,唐开元二十三年,长史章仇兼琼因隋蜀王秀故渠开导,漕西山竹木处也。

  鹿角堰在县西。《志》云:县境有鹿角、蓝靛口等,凡三十六堰。

  新繁县府西北五十六里。东至新都县二十五里。汉置繁县,属蜀郡,以繁江为名。后汉因之。蜀汉改曰新繁。晋仍为繁县。宋齐以后因之。后周复改曰新繁。隋省入成都。唐初,复置,属益州。今城周六里有奇,编户四里。

  ○繁城县东北三十里。汉县治此。后汉初,臧宫击公孙述,拔樊郫,即此繁也。《蜀志》:延熙十年,凉州胡章卞降,姜维徙居之于繁,而迁繁民居新县,故曰新繁。晋永宁二年,李特攻成都,罗尚遣督护张龟军繁城,为特所败。唐文德初,王建攻彭州,西川帅陈敬遣兵壁新繁以救之。明年,建大破敬将山行章于新繁,即今县也。

  ○沱江县西北十五里。即李冰所凿大江别出处,非《禹贡》江沱也。自彭县流经县界,入华阳县境,即流江之上源,成都人谓之外江也。《志》云:县北十里又有清白江,源出灌口,下流入沱江。宋赵忭过此,曰:吾志如此江清白,因名。又有九井河,在县南五里。相传亦李冰所凿。今湮。

  湔泄口在县西。《水经注》:成都江北则左对繁田,汉文翁又穿湔泄以溉灌之,凡一千七百顷。《志》云:湔水自灌县东北流经县界,入新都县。即此水矣。又县有火烧、长乐、杨柳等二十三堰,皆节沱江之水。

  ○沱江驿在县南。唐置驿于此,以沱江为名。咸通十一年,将军宋威援成都,败南诏于新都,进军沱江驿,距成都三十里。既而蛮战毗桥,不胜,趣沱江,为伏兵所败,即此。今废。

  新都县府北六十五里。东北至汉州六十里。汉县,属广汉郡。后汉因之。蜀汉尝置新都郡。晋初,移置新都郡于雒县,以县属焉。太康中,郡废,还属广汉。宋、齐因之。梁置始康郡。西魏郡废。隋开皇十八年,改新都曰兴乐。大业初,省入成都。唐武德二年,复置新都县,属益州。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九里。

  ○新都旧城县治东二里。汉县治此,法正依刘璋为新都令,即此城也。唐咸通十一年,南诏围成都,东川帅颜庆复驰救,次新都,别将曾元裕击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