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称羊城,亦称五羊城、穗垣。”是编以羊城名书,其编次分星野、城池、山川、祠坛、学校、坊表、寺观、恤政、茔墓、沿革、事记、名宦、人物、仙释、古迹、灵异、杂事、杂物诸门,卷前有羊城舆图、羊城八景图,次列《粤会赋》一篇,铺陈羊城大势,概括具备。八景图录于乾隆《广州府志》,曰粤秀连峰,日琶州抵柱,日五仙霞洞,曰孤兀禺山,曰镇海层楼,曰浮印丹井,曰西樵云瀑,曰东海渔珠。又载宋《广州志》所称之八景:扶胥搭日、石门返照、海山晓霁、珠江秋色、菊湖云影、蒲涧濂泉、光孝菩提、。大通烟雨。元《广州志》所称之八景:扶胥浴日、石门返照、粤台秋月、白云晓望、大通烟雨、蒲涧潦泉、景泰僧归、灵州整负。宋元八景,仅举其名,而无图象。按其书凡例谓:“纪载限于所列八景之域。”但其书以八景图编为八卷,又附罗浮山图一,及宋广蒙《罗浮山图赞》、邹师正《罗浮山指掌图记》二篇。

  南诲县志由十四卷清道光十五年刊本(上海海图书馆藏)

  清潘尚楫修,邓士宪纂。尚楫道光十年任南海知县。士宪字临智,号鉴堂,南海县人,道光二年进士,授兵部主事,擢员外郎,升武选司郎中,出知云南临安知府。后遂告归,任羊城、越华两书院主讲,著有《慎诚堂集》四卷。南海为广州府附郭县,邑事久载郡志。而志以南海名者,于宋有嘉定、淳祐二志,元有陈大震《南海县志》,明有刘廷元《万历县志》、朱光熙《崇祯县志》。于清修于康熙三十年,有郭尔所《南海县志》十七卷,修于乾隆六年,有魏绾《南海县志》二十卷。清修二志,体裁尚未臻备。此志增补《乾隆志》后八十九年之事,凡四十四卷,卷帙逾前志倍余,推为《南海县志》纪载最备之书。其全书为十二纲,四十七目,发凡定例,为邑人谢里甫所订,稿未就而里甫遽卒,士宪继而成之。此志于咸丰七年因英军窜扰广州,延烧志版,同治八年总督劳崇光重刻,道光原本今极稀有。

  海珠志十一卷清乾隆十九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李琯朗纂。琯朗字崇朴,别号一篑山人,广州人。此志卷一图说、像赞,卷二记、跋,卷三记引,卷四赋,卷五至七谒祠,卷八至十游览,卷十一附录。卷首以海珠图说冠端,《图说》云:“海珠在广州城南大江中,巨石平敷水面,长二十余丈,广半之。宋末呼为海珠州,旧说有贾胡坠明珠径寸一颗于江心,后化为石,因以名洲。又谓广人知海不知江,故凡江皆呼为海,因石圆润在江心,故曰海珠。”按海珠亦名李公墩,李公名昂英,琯朗之十七世祖,海珠有李忠简公祠在也。琯朗纂此志,列谒祠一篇,附录又叙李昂英事迹二篇。海珠为近世兵戎多事之地,袁世凯帝制之时,龙济光据广州,拥袁称帝,袁败后有“海珠之变”,然据此志所述,海珠自清顺治后,已为屯兵守御之地矣。

  东莞县旧志十二卷明天顺八年刊本,清递修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卷三)

  明卢祥纂。祥字仲和,东莞县章村人;兄宽为广西全州训导,祥从之游。宣德十年领广西乡荐,登正统七年进士,授南京礼科给事中;以建言得罪,谪蒲州判官。天顺间召为给事中,升南京大仆寺少卿,转顺天府丞,官至佥都御史,著有《行素集》。此志创修于明正统四年县丞周式,是时祥致仕家居,遂延为总纂。所纪自元皇庆壬子至明正统壬戌,共百三十一年之事,稿竟后又二十余年始刻成书。其书体例精严,素称信史,惜此志今仅存此残帙三卷,视其书中文字,每国朝两字,均剜改明朝,当为明刻清印之书。东莞沿革,及志乘原委,此志序言较详,序云:“东莞在晋为郡,隋为邑曰宝安,唐曰东莞。郡志莫考,邑志在宋熙宁以前不传,熙宁以后,邑人陈庚始纂修之,曰《宝安志》。其文古,其事核,后刻版毁于兵燹。明永乐上林教谕庄恭,与邑人陈义访得旧本,续而修之,第纪载疏略,览者病焉。”按其序言,足为考东莞志乘原委都所参鉴。

  增城县志二十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管一清纂修。一清字配宁,号穆轩,江都人,乾隆四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乾隆十六年任增城知县。《增城志》创修于明永乐间,嘉靖、万历两朝复修。清康熙十二年知县许代岳重修,雍正间知县鹿谦吉,聘邑孝廉姚蕙编纂,未竟稿而废。一清官增城复继纂集,延邑孝廉汤亿等职其事,亲为总集笔削成书。其体例,凡十六门,曰区宇,曰山川,曰品族,曰建置,曰编年,曰古迹,曰赋役,曰祠祭,曰学校,曰戎政,曰秩官,曰选举,曰宦业,曰人物,曰艺文,曰杂记,子目凡七十有四。按建置,增城为汉番禺县地,后汉于此置增城县;故城在今增城县东北五十里,唐末移于九冈村。明清时增城属广州府,县境产挂丝荔支,为荔支中第一品也。

  新会县志七卷明万历三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王命璿修,黄淳纂。命璿字君衡,福建龙岩州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授新会知县,历官至刑部尚书。淳字鸣谷,别号鸣外史,新会县人,万历八年进士,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