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拱卫,陵界内灵之区与呵护之地甚详。酃县旧志,据本志序例所称:“酃县自宋迄明屡经兵火,顺治四年始得其地;其县志明时旧本,已付灰烬矣。”按此志修时已无前志可征,今《酃志》传本亦以此书始,惜已残缺矣。

  鼎修常德府志十卷清康熙九年刊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清胡向华修,贺奇纂。向华字光岳,两当县人,以永州府同知升任常德知府。奇字天放,常德人,事迹未详。此志为清代修常德府志之始,故冠曰鼎修。全编志类凡八,曰地理、曰建设、曰食货、曰学校、曰祠祀、曰官守、曰人物、曰艺文,子目三十有六。据地理载:“常德古荆州域,战国属楚,秦黔中郡地;两汉为荆州武陵郡,三国、晋、宋、齐仍曰武陵郡。梁、陈为沅州,隋、唐、五代为朗州,宋为鼎州,后日常德府。元为常德路,明为常德府,属湖广省。”按清初仍明制,康熙三年分隶湖南布政使司,领武陵、桃源、龙阳、沅江。郡境以沅水最著,南朝梁、陈称曰沅州。《宋史·艺文志》载吴芸《沅州图经》四卷,是为志乘之始。据本志凡例谓:“郡志于元无考,明永乐中通判陈志明尝纂郡志,成化中知府杨宣重修,嘉靖中郡人陈洪谟、贺廷夔又为补辑,万历间郡人龙膺复辑。”志乘原委如此,而以常德府名者此志始也。

  桃源县志四卷清康熙四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三)

  清陈洪范修,罗人琮纂。洪范字涵虚,嘉兴县人,康熙二年任桃源知县。人琮字宗玉,号紫萝,桃源县人,顺治十八年进士,授浙江宁波府推官,康熙六年调任陕西朝邑知县,十七年补四川道监察使,致仕家居,年八十八卒,著有《最古园集》二十四卷。此志成于康熙四年,未几,桃源有潜乱,版帙焚尽,查今存此志原本,仅此一卷,是为艺文志。卷第一二两行,题檇李陈洪范(涵虚)校定,邑人罗人琮(紫萝)纂修。全书卷数及纂修年代,系考光绪修《桃源县志》著录。康熙二十四年知县汪虬又延罗天经、罗天纬增补重刻,与此志实非一书也。

  桃源县志二十卷清道光三年重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谭震纂修。震字筤园,云南永北人,举人,嘉庆二十二年任桃源知县。按此志为震仕桃源时,延方堃等采摭,而自总集成书,刻成于道光元年,其书甫成而版遭火毁,三年又重刻之。桃源古武陵地,晋陶潜撰《桃花源记》,或谓即其地,故县名桃源。按邑乘创修于明万历间,天启三年增补。清康熙四年邑令陈洪范重修,二十四年邑令汪虬增补,雍正七年邑令王良弼又修之。此志增修王良弼县志后事,纂成于道光元年。其定例为疆域、政治、人物、艺文四纲,疆域分分野、建置、界域、形胜、山川、村里、户口、风俗、气候、物产、田赋十一门,政治分官制、积贮、蠲卹、学校、乡饮、祀典、兵制、刑法、工役、职官、名宦、灾寇、武功十三门,人物分选举、列传、忠孝、节义、流寓、伎艺、方外七门,艺文分著述、金石、文、赋、诗、词六门。门以下又析细目,条分缕析,按籍可稽。卷前列分野星翼图,凡六幅,绘制兼采西法。

  黔阳乡土志不分卷清光绪三十二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黄东旭纂。东旭事迹不详。是篇用教科书篇章编例,第一篇本境之历史,第一章始置本境年代,以下又分七节;第二章本境之政绩,分八节,第三章本境兵事录,分七节;第四章人类、户口、民族、宗教、实业五节;第五章耆旧录上下,上集以时代分四节,下集以专传分五节。第二篇本境之地理附舆图,第一章列乡镇城厢,分八节;第二章本境之山,分五节,第三章本境之水,分八节;第四章本境之道路,分四节,第五章本境之物产,分二节;第六章本境之商务附电线,分三节。其书叙述黔阳梗概,宜于教课之用也。黔阳宋元丰三年始设县,属沅州,州隶湖北路安抚司。清初属辰州府,乾隆六年升沅州为府,黔阳隶之。

  沅江县志十卷清康熙三十五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顾智纂修。智号俊庵,丹徒县人,举人,康熙二十四年由宜兴教谕升沅江知县。按《沅江县志》顺治初知县张时创修未成,嗣后知县成明瑞继纂,因故未果;及智任知县纂辑成稿,亦以事去未付梓,时康熙二十五年也。后十年海陵朱永辉宦沅,而书始告成。阅此志规模粗创,漏缺甚多,又因刻本未见,以传写留存,无以校核原本,传抄讹误又杂出矣。然今存沅江旧志,以此志最古,往事赖以流传。按沿革,沅江置县始于萧梁,县以沅水得名。陈尝改为药山县,隋复名沅江,唐曾改称乔江县,宋仍复旧名,历元、明未更。古迹载有招屈亭,在县东麦舍窖。因昔楚国屈原放逐湘、沅,后人筑亭以招其魂,此为沅江最有名之胜迹焉。

  酉阳正俎十卷明万历十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郭棐纂修。棐字笃周,广东番禺县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万历六年任四川督学副使,十七年分司湖北常德、辰州、沅江诸郡,而纂成此书。酉阳者,为酉山之阳也。酉山在辰溪县南,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