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成化元年知县韩景修县志,嘉靖三十年知县张镫修县志,二志久佚。此志乃继嘉靖《张志》重纂,距《张志》修时,已越百二十八年矣。时《张志》犹存,据绍琬志跋谓:“旧志一帙,讹者十七,阙者十三。”故此志之修为匡正前志,且补百数十年之事物。湘阴为屈、宋之旧里,自古为文物之乡,固当传有名志,以相表里,而其邑志当于人物古迹之考据,为所重也。此志凡四卷二十门,惟田赋一门记嘉靖以来税则较备,余则记叙简略。但据谭跋称,共相考订者,有周良仕、蒋儒德、李象琯、丁佐、秦正竣诸人,亦皆名士。而于沿革考据,遗脱讹误者颇多。《乾隆县志》范元琳序谓:“康熙八年《唐志》,视其书捃摭遗文,金根帝虎之讹,触目皆是。田赋源流未详,学校选举,次序亦混;山川古迹,遗脱为多;人物宋、元以下,名臣高贤,表表史册者,间多遗漏。”直斥此志之失。

  宁乡县志十卷清嘉庆二十四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王余英修,袁名曜纂。余英字菊潭,山东福山人,嘉庆二十一年进士,授宁乡知县。名曜字道南,一字焘岚,号岘冈,宁乡人,嘉庆六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纂修实录。历官国史馆纂修,功臣馆总纂。按《宁乡县志》始于明正统间,正德四年邑令刘绚重修,嘉靖、万历继有增纂。清顺治十五年重修,康熙二十一年邑令王钱昌为之增补,四十一年邑令吕履恒又为重修,乾隆十三年邑令李杰超复修之。明志今皆散佚,清志犹存《乾隆志》及此志。此志为名曜与同邑周采亭、刘醇夫、胡玉潭等,纂成于嘉庆二十一年,悉依乾隆旧志体例,增补七十余年之事,叙述尚属简核。宁乡建置,始于宋太平兴国二年,析长沙、益阳、湘乡三邑地设县,属长沙。元至元间升为上县,隶湖广行中书省天临路,明清属长沙府。

  浏阳县志二卷明嘉靖四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萧敷修,刘以身纂。敷字须山,江西庐陵人,举人,嘉靖三十九年任浏阳县知县。以身号竹溪,江西安福县人,举人,嘉靖间任浏阳县教谕。浏阳为三国吴周瑜之奉邑,置县始自吴。邑志肇昉于何时,未可考。此志创修于嘉靖庚申,敷与以身检图帙,询之耆旧,汇辑而成,而未引载前志。其书体裁,共分地理、建置、学校、职官、祭祀、名胜、食货、人物、方外、艺文十门,记载简约;虽记事物核实,而事物之重要者不多。惟食货篇载浏阳田粮,每亩一斗零七合古制也。太祖即位,有诉浏阳助陈友谅饷者,帝恚之,加科二斗一升四合,视昔为倍矣。荆、湘郡邑,明初因纳饷陈友谅而加课税者,不止浏阳一邑;而惟此志乃记其事,可谓敢言者矣。

  益阳县志二十四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高自位纂修。自位字紫庭,宁晋人,举人,乾隆十一年任益阳知县。《益阳县志》创修于明孝宗时邑令周济,续修于嘉靖间邑令刘激,重修于万历间邑令朱銶;清康熙二十二年,邑令江闿复增修。此志复增《江志》六十余年之事,全编为二十八门,凡五十七目,序次尚有条贯。艺文志,以屈原著述《楚骚》辑录,以为邑之乡贤所作,殊不免过于夸耀矣。按益阳踞洞庭上游,形势雄壮,物产丰富,古为荆、湘名邑,建县始于汉,属长沙国,因邑有益水出县东南之益山故名。后汉建安二十年,孙权与蜀争荆州,遣鲁肃将兵拒关羽于益阳即此地。唐移今治,元升为益阳州,属湖广行中书省天临路;明复为县,属湖广省长沙府。清初因之,湖广分省后,属湖南省长沙府。

  湘乡县志十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刘履泰修,刘象贤纂。履泰四川万县人,康熙十年由举人任湘乡知县。象贤字若启,湘乡县人;明崇祯十五年举人,入清未仕。按本志沿革,自汉哀帝建平四年封长沙王子昌为湘乡侯,其名始此。东汉遂置湘乡县,迄今未更其名。湘乡志乘,创始于明成化间,正德乙亥知县张浚重修,嘉靖庚子知县庞钦明三修,万历庚寅知县揭士奇四修;清顺治己亥知县叶良礼五修,时秉笔者,为邑人龙孔然焉。此志继《叶志》重修,稿成于康熙十六年,时总纂署象贤名,而孔然犹在,亦尝相协纂辑者有刘兆龙、徐芳、丁爌、周书成等,分任采辑。当是时湘乡旧志,皆毁于明末兵火,此志之纂,仅按孔然志稿,如同肇创。按此志所载,于赋役、兵防诸门,纪明际之苛税及兵乱事甚详。据履泰自序所云:“湘厄于苛政者十年,厄于兵火者三十年,厄于租庸者,三百年之隐痛。”观其序言,阅其全志,其修志之旨,欲以申言当时贫民之隐痛耶。

  攸县志六卷清乾隆十六年刊,嘉庆八年补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冯运栋纂修。运栋浙江慈谿县人,拔贡,乾隆七年任攸县知县。雍正七年运栋宰咸阳时,会修通志,襄助编辑,历三载成《陕西通志》,马、班雅誉,流播西北。及官攸县,又成此志,亦号名编。《攸志》修于顺治己亥,续修于康熙甲子,嗣后冗修者六十余年。运栋此志成于乾隆丁卯,全书凡二十二门,体裁严整。嘉庆八年张范又为增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