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鄣城改归安吉矣。不知《唐志》言复立安吉,所复者原并之地,谁谓并故鄣城入之哉。”此指出大昕谓故鄣与长城无涉之误也。沈登瀛又作长兴《邢志条辨》《邢志订讹》《邢志辨讹》等文(沈登瀛《深柳堂文集》收),皆驳斥大昕《辨证》之误。徐元禧作《邢志志余》,朱养元作《邢志补志》,皆斥大昕纂《邢志》之缺失。以大昕之才纂县志,而不免众议之诽,以知修志之难也。

  长兴乡土述昔不分卷稿本(纂人家藏,长兴县文化馆藏清稿)

  严育三纂。育三长兴县人,石矿职工,于一九八一年疾卒于上海,年八十三岁。育三自少留心于乡邦文献,经十余年之搜罗,纂成是书。其书编例,分二十门,凡三十三篇,约五万言。纪载自句吴始僻太湖西地,迄清末际止,于金、元、清入侵,及太平军等地方史实,附及邑人钱江事迹,纪述甚详。其次则为农业、工业、特产、赋税、茶贡、太湖水利、历代灾害、人物传记等。其书取材,以参考旧文献外,大抵经纂人实地调查,访问民间传说,具有批判概括之乡土叙述。

  吴兴入东记一卷清刊《范声山杂著》本(上海图书馆藏)

  梁吴均纂,清范锴辑佚。均字叔庠,故鄣(今长兴、安吉二县间地)青山人。《梁书》有传,《南史·文学传》有传。锴字声山,乌程县人。入东为故鄣东境地,晋废故鄣,西南境地归入安吉与原乡,东北境地归入长城,故曰入东。长城今名长兴,均居青山,青山在长兴县和平区,今其地犹有入东乡。按长兴《谭志·艺文志》著录:梁吴均撰《入东记》,注谓:“吴兴太守柳恽召补主簿,均始入东境,乃作《入东记》,以辨山川故实。”按《入东记》为长兴乡村志书之始焉,清道光时锴始辑佚成书,名曰《吴兴入东记》。锴辑佚仅十二条,编为一卷,按十二条大抵选录于《湖录》,又仍用《湖录》体例,以为统记吴兴郡事,未辨入东为乡地名。据长兴《谭志》寺观引《顾志》(佚)“县西南六十里佛川寺,宋元嘉元年建,梁吴均《入东记》云:是时有石佛自川中涌出,因建寺名佛川。”又《舆地纪胜》载:“吴均《入东记》云:昔宋元嘉元年,有石佛自水涌出因名。”又长兴《张志》云:“佛川在县南六十里,佛川寺梁吴均故宅。僧德乾重建《佛川寺碑记》云:此地梁吴均隐居之地也,衰草寒溪,不知几许。”又《艺文类聚》引吴均文:“故鄣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萝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此段似六朝人文气,且记入东地情也。嘉靖《安吉州志》卷三山川东晋山条,引梁吴均《入东记》云:“东晋欲于此立城郭故名。”兹补辑数条,聊以增锴辑本之未备也。

  小溪口农村改进会报告书不分卷一九三四年油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里人雷震主编,周浩如编辑。震字儆寰,长兴小溪口人,其先祖河南人,清同治时黄河决口,豫人避河患流亡江南。江南兵戈之后,田园荒芜,长兴县西南百数十里间,渺无人烟,良田万顷,悉生楛榛。豫人避河患来此垦植者,集五万余人。震祖父挈全家来此,遂定居于小溪口,至震家境较裕。其母里人称“四伯娘子”者,颇有才能,卖开垦之田给震读书,震毕业于湖州三中学堂,即赴日本留学,考取帝国大学法政科,毕业后归国,于杭州谋业,有密告于督军署指震为“赤党”,震被捕下狱,督军孙传芳下令处于死刑。其母多方求救,因同邑周凤岐向传芳求免,得保释归里。北伐战后,震始出任南京考试院编审,时戴传贤任院长,潘廉琛为秘书长,王世杰、朱家骅、陈立夫皆在院任编审。时国民党政府之人事工作附设于考试院,潘廉琛极为反对,辞官归田,相继震与王世杰亦免职。震回里种田,后潘廉琛荐为湖州三中校长,及王世杰任教育部长,聘震为总务司长。抗日战起,震至重庆,当时所称“考试院四编审”者,王、朱、陈皆得势,惟震寥落于仕涂,王世杰荐为国民参政会秘书长、政治协商会秘书长,是后世人始知其名。协商破裂,震心不安,时胡适之创言中国学术自主,震疾声应和。适之如京,驱车访震,由是相识。后震至台湾,与适之创办《自由中国》半月刊,震登载《我的母亲》一文,被台湾当局判刑十年,适之闻“雷案”,啣恨病亡,而震不知所终。浩如江西崇义县人,江西公立法政专科学校毕业生,曾任上海郊区农业改进会主任。震聘为小溪口小学校长,兼小溪口农村改进会主任。是编向小溪口里人之报告书,犹如旧方志《襄阳必告录》之类也。是编叙述小溪口之农民组织、防卫、教育、医药卫生、农贷、经济诸事,开辟新村镇志体裁。长兴村镇山川杂志,远源悠久,自梁吴均《入东记》以后,见于史书艺文志,邑志著撰志著录者,有唐陆羽《顾渚山记》,宋朱辅世《茶山录》,明熊明遇《罗芥茶记》,清方文《罨画溪记》,皆承吴均《入东记》一脉相传,以记山川故实,自成一体。至近人雷震此书,始更前辙,新创体裁。

  德清县志十卷明嘉靖间刊本(上海市文物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