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明嘉靖二十一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三、卷七至十二、卷十八至二十二、卷三十二至三十三、卷兰十七至三十八)

  明朱怀干修,盛仪纂。怀干字守正,湖州府归安县人,嘉靖十一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以议皇亲张延龄狱,谪泰州同知,升知扬州府。又以事诏谪韶州同知,晋思南知府,复以直忤罢官归。仪字德章,江都县人,弘治十一年进士,官至太仆寺卿。古扬州为九州之一,唐时置扬州节度,其域兼彭蠡、震泽、会稽之隅,岡不统属。明永乐十八年改扬州为淮海府,二十年又改曰维扬府,宣德元年复为扬州府。明初直隶京师,领高邮、泰、通三州,及江都、泰兴、仪真、六合、兴化、宝应、如臯、海门、崇明九县。洪武八年以崇明拨属苏州,二十一年以六合拨属应天,领三州七县。郡志宋代有《绍熙广陵志》《嘉泰广陵续志》《宝祐惟扬志》,皆久散佚。此志创纂于嘉靖二十年,怀干请于巡抚御史胡植,属仪辑成,纂次颇有体例。其凡例云:“志名为《嘉靖惟扬志》,以《禹贡》海惟扬州。《宝祐志》惟扬惟字本此,今从之,作维扬者讹。”按其书编次,首列郡邑古今图,有古扬州图一、春秋地理附,隋唐扬州图一、宋江都县图一、宋三城图一、宋大城图一、南北朝仪真图一、宋真州图一、宋扬子县图一、今扬州府并所属州县总图一、今扬州府城隍图一、今江都、仪真、泰兴、高邮、兴化、宝应、泰州、如阜、通州州县图各一、海门县新旧总图一。次分建革志、疆里志、历代志、分野志、五行志、山川志、形胜志、物产志、公署志、户口志、盐政志、军政志、礼乐志、经籍志、秩官志、秩官列传、人物列传、诗文志、杂志十九类。《四库全书》收此志,《提要》云:“纂次颇有端绪,在明代地志中差为完善,惟以古今关涉扬州事迹,仿《纲目》编年纪载,别为历代一志,则体例殊嫌创见。”按历代志一篇,备载扬州一郡史事,尤以纪宋、元为详,例如宣和间宋江袭击东京诸郡邑之事,史传均所未载,如此轶闻掌故,足资参考,且又开后世志书大事纪之例。

  扬州府志二十七卷首一卷明万厉二十九年刊本(上海亚洲文会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明杨洵修,徐銮纂。洵山东济宁州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二十三年任扬州知府。銮福建尤溪县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二十四年任扬州府推官。扬州故广陵地,为古名区。自永嘉南渡以还,为控御三齐之地,尝使青兖二州刺史镇此。元嘉中始定为南兖州治所,隋初置扬州大总管府于此。炀帝时,制江都太守,与京尹同之,駸駸乎有置为陪都之意矣。唐代江南财赋以此为转输枢纽,士女镃货之盛,甲于宇内。宋元以来迭遭兵革,稍多萧条,然犹为淮左名府。考其郡志,《隋书·经籍志》有诸葛颖《巡抚扬州记》,是为志乘之始。其后有《宝祐志》及郑少魏《广陵志》等。明初改扬州为淮海府,寻改名维扬,后又复名扬州。弘治间赵鹤修《维扬郡志》,嘉靖二十一年朱怀干又修《惟扬志》,明修志书此志始称《扬州府志》。其书编次分郡县志、赋役志、河渠志、秩官志、盐法志、兵防志、人物志、风物志、古迹志、历代志、方外志、文苑志十二门,子目六十有八。卷首有扬州府图、各州县舆图、城池图。扬州郡志修纂频繁,修于明代者,今犹可通考。是编之纂,因以改易郡名而复修,采撷虽繁,而大抵辑录旧志,少有所增益,然语语必有来历,作为传信之史观焉。此书为前上海亚洲文会旧藏,今传本极稀见。

  扬州鼓吹词序一卷扬州陈恒和书林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吴绮纂。绮字薗次,号丰南,江都县人;顺治间由选贡生荐授秘书院中书舍人,历官至湖州知府。致仕后专工于诗,文尚四六,著有《林惠堂诗文集》。是编为《扬州鼓吹词》之小序,有《文选楼》《争春馆》《东阁》《蕃厘观》《谢安宅》《董井》《石塔寺》《斗鸭池》《重城》《康山》《芜城》《蜀冈》《隋宫》《迷楼》《月观》《萤苑》《鸡台》《隋堤》《玉钩斜》《小金山》《平山堂》《明月楼》《竹西亭》《芍药厅》《九曲池》《二十四桥》《雷塘》《叶公坟》《云山阁》《红桥》《广陵涛》《梅花岭》《淳于棼宅》《茱萸湾》诸篇,皆扬州之名胜古迹焉;各为之序说,据事直书,一无考证,当为鼓吹词之小序,而无其词也。

  江都县志十六卷清康熙五十六年刊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清李苏纂修。苏荆门人,康熙四十二年进士,五十三年任江都知县。江都为扬州府郭县,县事早载郡志,至明嘉靖壬戌,知县赵讷始延邑人万洞,别为一邑之专志。万历丁酉,知县张宁又延邑贡生陆弼重纂,于明有此二志。是编因康熙初邑人叶弥广所辑《志稿》,苏重加增益而成。卷前有宋三城图,系据旧志摹录,意味甚古。按古迹志宋大城条谓:“扬州旧有大城,又有子城,亦曰牙城。”引《宋名臣言行录》载:“建炎三年知州郭棣筑宝祐二城,一名堡城,城周迥一千七百丈,即隋迷楼故址。宋宝祐四年贾似道筑焉,始于宝祐二年七月,翌年初告成;后又筑新宝城,二城相连一名夹城。”稽考甚详。又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