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感也。十三桥之利,当时享之甚普,今乃遗迹都湮。询之戴白老民,瞪不知所答。夫津梁与水利相终始,津梁废,则水利亦废。匪仅病涉,害及农田。此《周礼》司险一官,所以知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注谓必以桥梁通之。而雪山王氏以为井田水道纵横,恃此不恐矣。今郡之津梁多坏,吾惧为十三桥之续也。心窃忧之。志津梁。
    府城闽、侯官二县合治桥
  到任桥在双门内。《闽都记》:“晋严高开河通舟楫,因名大航桥,又名大桥。唐元和中重修。宋熙宁三年,郡守程师孟改名乐土桥,一名毛应桥,后改今名,镌于石栏。”
  安泰桥在南门街。《榕城景物考》:“唐天复初为罗城南关,人烟绣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柳阴榕叶中出。宋宣和中,郡守陆藻建亭其上,今废。”
    闽 县
  桥
  去思桥在东门街。《三山志》:“桥为罗城大壕,即澳桥。南从江岸开河口通潮,北流至澳桥,遂通湖,直如沟渎,号直渎浦。相传无诸时,四面皆江水,此如屋奥,舟楫所赴,北会山原,东达行路。先时已有桥,宋开宝中,钱昱修。景德元年,谢郎中泌谋易以石,州民陈祐等奔走营集,泌去三年而桥始成。后泌死,州民相与缟素,祠祀之。《闽都记》:“祥符七年,改曰通津。熙宁八年,元郎中积中慕泌之政,改曰去思。后陆藻守郡,构亭其上。今祠、亭俱毁。”
  汤门闸桥在将军府后。
  马站桥在普光塔后。
  化龙桥在罾浦坊内。以上俱在府城东隅。
  通关桥《旧志》:“在花巷口,”今废。
  勾栏桥在玄坛河边。
  龙须桥在屯田道西。
  钓鲈桥在海邦砥柱坊。明王恭诗:“洗马濠头过雨香,钓鲈矶下春潮满。”林鸿诗:“钓鲈桥头流水香”。今为平陆,桥尚存。
  福枝桥在朱紫坊。
  新 桥石砌。国朝乾隆十一年造,亦朱紫坊。以上俱在府城南隅。
  德政桥在水部门内,古仙桥之东。《三山志》:“德政桥,古桥渡也。宋绍兴十四年,僧觉渐作。阔九丈,为三门,号曰新桥。曩时,大义、白田诸渡,至河津及城南,有东适者,皆出澳桥。欲径者,此渡焉。或曰,自桥立,东走者免百步之迂。然北山七十里之水,会于澳桥之北,驻而后进,行未百步,复逡巡于此桥之下。时潦暴至,尾闾不逮,东湖数十里田亩莽为水病,由此故也。今考旧记则不然,东湖自晋开凿,正欲受北山之水,民自堙塞而为田,岂桥之罪哉!陈稷书“德政桥”三字,镌于石栏。乾道二年建亭,今废。
  得胜桥即水部门闸。
  古仙桥在水部门内。宋大中祥符二年建,初名河西桥。桥下为清水堰。绍兴二十六年,乡人因置闸,名曰使君,并以名桥。后改名古仙,镌于石栏,并镌“仁政流芳”四字。
  武安桥在铁冶巷河边。国朝雍正六年建,两翼石栏,左镌:“武安桥”三字,右镌“庆安澜”三字。
  通津门桥在津门楼。本名兼济。旧记:“从清水堰开河,通澳桥浦,引潮贯城,横渡兼济门。盖为闽筑罗城所凿也。宋咸平中,郡守陈象舆重浚之,并门,改名。”
  仁爱桥在右卫前,旧子城定安门桥也。今塞,石梁俱存。以上俱在府城东南隅。
  长利桥在开元寺前,一名剃刀桥。
  狮 桥在井楼门南。《三山志》作“帅桥”。
  经院前桥在狮桥西百步许。
  通阛桥在新瓦路。
  延庆桥在狮桥东百步许,庆城寺前。以上俱府城东北隅。
  乐游桥在东门外,即晋安桥。宋元祐中,道士颜象环建。
  石浦桥东抵凤坂,西抵水部门。
  厚浦桥南抵凤坂,北连项屿,并在崇贤里。
  登龙桥在归善里。宋嘉祐年间建,后毁。明成化间重修,累石为之。
  浦东桥、蓬岐桥并鼓山里。国朝康熙间,郡人江钊砌石为之。
  蹴鳌桥在灵源洞前。唐黄太和趺坐处。详见《仙释》。
  七门桥在桑溪里。
  鳌溪桥一名霓溪。
  浩溪桥、象西桥、际桥以上三桥,俱宋时建,后圯。明成化间重建。
  下汤桥、横屿斗门桥在合北里。《闽都记》:“闽县、连江县土田之近横屿者,皆由二桥以泄水。旧门狭窄,遇暴涨,则害稼。明成化十八年,知府唐珣辟而广之。”
  马鞍桥横跨孟溪之上。
  迥龙桥在江右里迥港上。
  草参桥宋建中靖国间建,有亭。
  奉真桥在东岳庙前。宋元丰三年,道士颜象环建。
  朝天桥在易俗里。跨涧为桥,有亭。明宋钅宛诗:“忆昔群仙觐玉京,虹桥曾听步虚声。天香晓度云间佩,月夜时闻鹤上笙。甃石凝烟瑶草绿,曲栏乘柳碧波晴。幽人卜筑依灵境,为爱青山一带横。”
  大坑桥在永北里。以上俱府城外东。
  九仙桥在南门外。《三山志》:景德四年,林洪范《合沙门石桥记》:“南城之壕,实要津焉。先壕梁造以官籍之木,岁理日葺,即役者相顾共咨。郡守袁公逢吉召士人好善者,示以石梁之议,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