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贤令史温始建学其地,居县治东南。有礼殿讲堂,谈经之楼,规制略备。嗣后,屡有修建。明永乐中,移明伦堂于殿北。成化中,创尊经阁于殿南。我朝尊隆儒术,凡薄海内外郡县卫所之学,屡诏缮治。故闽清虽小邑,其庙学亦完整。乾隆庚午秋,霖雨水溢,学地素庳,水患丛之,殿阁堂庑,寝以圯坏。于是,今令童君士绅,大集邑之绅耆,畴咨兴创,佥言曰:庙学在前代亦尝毁于水,当时有建议迁之他所者,终以役巨不果,因仍缀葺以迄于今。然地卑则水易集,相厥形势,明伦堂之地较庙为差高,若益培广,建庙于其上,而徙学于庙之故址,虽有巨浸,勿能害矣。君亟然之,请于大府,命吏验视,谓当如其议,乃庀材鸠工。治地高于旧三尺,中为大成殿,旁翼两庑,外为棂星门,崇圣祠。筑墙七百尺而围之,高一丈,厚杀高之六。左为明伦堂、廊房、斋舍、名宦贤祠、博士之庐,悉一新之。经始于辛未四月,以壬申之仲夏落成。更作至圣诸贤神牌,诹日奉安。既竣事,爰石龙石请余记之。余惟唐梁肃之言曰:学之制与政损益,学举,则道举;政汙,则道汙。天下郡国之立学,始于汉武,盛于隋唐,而极于有宋。当是时,守令之勤于其官者,莫不以是为先务。所以成德达材,进其方土之愿秀,使之扌需哜道真,被服先圣,而士人登进之途,亦于是焉。出则又劝之以禄利,而率之向方,因以风励末俗,立教化之大端,此学校与政相为损益之故也。考郡县庙学之制,庙以崇祀先圣,学以教养士,二者于前代常不能兼立。其无庙者,春秋释奠,皆即学而行事,则学重。自唐迄宋初,天下学校,庙多而学少,则庙重。庆历中,大兴学校制,犹以州县之士满二百乃得立学,故其时,守令之勤于其官者,或傍庙为学,或建书院,敦延师儒以教其方土之士,其职皆不命于朝,理宗景定,始令天下县置主学,盖自儒官设而学之制浸备矣。于是庙与学并重而庙为尤重。何者?学以教养士,而庙者固所以崇礼先师,报本始而示人以景行之极则也。是以圣朝百年以来,凡日月所出入,莫不郡县,则莫不有庙学。其所以跨唐轶宋而跻盛美于虞、周四代之隆者,在是欤?乃或者谓《记》所云释奠,释菜于先圣、先师者,皆在于学。又曰国有学,遂有序,党有庠,家有塾,亦不言庙。故王安石曰:奠先圣先师于学而无庙,古也未见庙之为尊于学。此况古而不达近世典制之论。夫古之所谓先圣先师者,不一其人,而今则固吾夫子也。夫子之道,衣被千万世,凡名为士者,以得奠币于至圣栗主之前为幸。我世宗宪皇帝躬临太学,特谕大小诸司,凡公牒祝辞并称诣学,不得言幸,其尊何等。若学以教养士,于古无论,即唐宋以来莫不然。然而为师者,或倚席不讲,士亦无有弦歌于斋舍者,则所以为教者,异矣。昔之士廪于学,有定员,今隶名学官者,不限额,虽欲偏养,其道莫由,则所以为养者亦异矣。若夫春秋释奠,不于庙而反于学,又必无之理也。学之不可与庙等,彰彰如是。闽清之庙学圯,而令能力率其邑人以兴建,是达政之经者矣。徙庙于高处,而以学为辅,是得尊庙之实义者矣。是不可以无记也,乃为之书。童君,德清人,以进士起家,令于此七年,民安便之。是役也,凡籍金钱千五百缗,皆出其县之好礼者。故并刻其姓氏于碑阴,以谂后之人。”
  先师庙
  崇圣祠
  名宦祠
  在学宫左。祀宋县令史温、王亚夫、元县尹董祯、蔡嗣宗、明知县沈源、朱毅、左辅余珍、黄镗、杨珣、刘为。
  乡贤祠
  在学宫右。祀宋秘书陈祥道、右丞许将、侍郎陈旸、侍郎黄师雍、考功郎黄唐、员外郎郑源、学士郑自诚、编修陈问、朝请萧磐、编修许份,明编修许瑢、布政使谢瑀、太学贡士陈良鼎。
  忠义孝悌祠
  在学宫左。
  教谕宅
  在明伦堂后。
  训导宅
  在学宫后。
  师生员额
  宋、元、明制详见闽县学。
  国朝教谕、训导各一员,廪膳生员二十名,增广生员二十名,附学生员不限额。岁、科两试,每次取八名。武生岁科并试取八名。
  学 田
  原额二百三十五亩零,实征学租银二十三两五钱五分。康熙二十一年,总督姚启圣捐置四十七亩八分零。
  正音书院
  在文昌阁。雍正七年,奉文设立。
  社 学
  在文昌阁。雍正二年,新设。
    长乐县学
  在县治东兴贤坊内。唐乾符四年建。宋知县董渊、吴仲举、萧竑,相继缮治,未就。元祐间,知县袁正规议建,邑人林通作《县图经》,鬻钱二十万,倡成之。北有堂,翼以两序,为斋十二。元至正十二年,重修礼殿两庑。北为明伦堂,斋舍咸备。明洪武十五年,知县邱宗亮新之。天顺七年,知县任衡重修。成化十七年,知县罗叙辟明伦堂东西为两斋。弘治间,知县王涣市民地,建训导宅。正德十四年,火。知县龙琰重建。嘉靖初,创启圣祠、敬一亭,亭前为名宦,乡贤二祠,文庙之西为明伦堂,两斋附堂左右,曰居仁,曰由义。其后知县蒋以忠、夏允彝,相继修辟。国朝顺治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