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北沙河而流始渐大浇溉可
 资但苦岸髙难以升引应作坝以壅之俾水与岸平
 开沟二三尺纵横俱可通流涓滴皆为我用矣伏秋
 水涨则决坝以泄之旱涝无虞万全之利也洨河下
 流自宁晋入泊旧有石闸三座遗迹尚存现今两岸
 居民尚戽水以浇畦麦其为水利之用亦可想见矣
  洨河以南水自赞皇来者有槐水午水自临城来
 者有泲水泥河泜河沙河自内邱来者有李阳河七
 里河小马河栁河或名在而迹已湮或源存而流已
 徙道途所经一一访求即土人亦不能言其故而指
 其处然石桥宛在断碣犹存或此等本非恒流前人
 开之为泄涝归泊之路今皆任民耕种以致山水暴
 下弥漫四野贪尺寸之利贻害无穷今已委员查勘

 酌量疏通令漫水有归田畴不受其害小栁河之东
 为圣水井亦名圣女河源出任县之栾村圣女祠下
 泉从地涌引流可田南为白马河源出内邱之鹊山
 经邢台居民建闸溉田壅之而不使下下流遂湮水
 涨之时则以邻为壑故北之圣女南之牛尾二河俱
 被其冲突为任邑害今应浚白马入泊之流严邢台
 闭闸之禁害去而利乃可兴矣牛尾河发源邢台之
 达活泉水盛岸髙直达于任县泊作闸节宣利赖曷
 穷焉 又南为百泉河源出邢台之风门山亦名七
 里河厯南和之北豆村康家庄等处有闸十三座溉
 田数百顷而任县不沾一勺之润今应立法以均其
 利自下而上各以三日为期则沿流一带皆水田也
 但河身尚隘宜展而倍之 百泉之南为野河源出
 邢台之西山下经野河村入沙河沙河源出山西辽
 州之湡水流至沙河县南分为二支一流南和至任
 县为沣河一流永年北下鸡泽至南和为干河抵任



 县合洺河入任县治沙河县之普润闸溉田四十余
 顷者是其利也洺河亦发源于辽州厯河南之武安
 而入直永年县过鸡泽南和下与沙河合近年常
 苦涸竭若引滏阳之水假沙洺之道两河之间俱可
 沾其浸溉 滏阳河诸水之巨流也源出河南磁州
 之神麕山至邯郸南渚沁二水流永年抵曲周过
 鸡泽平乡任县隆平至宁晋贯大泊而出抵冀州与
 滹沱水合所经之处疏渠灌稻元臣郭守敬曽言可
 灌田三千顷而明臣髙汝行朱泰等建惠民等八闸
 民以殷富近为磁州之民筑坝截流八闸已废其六
 今应均平水利照旧修复其措置磁州一节容臣等
 另折具
奏以上诸水入任县泊者十八宁晋泊者十二则此二
 泊固二十余河之委汇也 查任县泊土人谓之南
 泊宁晋泊土人谓之北泊皆禹贡大陆泽故地也
 南泊所受诸水旧注滏河自滹漳阗淤河髙于泊所

 有出水五沟势成倒灌难以议开唯鸡爪一河不足
 消全泊之涨此任民所以哓哓于穆家口之开塞也
 隆平地居二泊之间惟恐坐受其浸故力争而阻之
 及委员查勘穆家口河道原自通流特隘而浅耳今
 应略加疏浚为力无多其邢家湾及王甫堤旧桥卑
 壊不无梗塞亦应改建添设以畅其流而马家店以
 下所有之沣河古堤略为修补以防漫溢任民既不
 苦于漂沈即隆民何忧波及也 北泊周围百里地
 洼水深亦恃滏河为宣泄之路自滹沱南徙由贾家
 口灌入故道渐湮遂决洨口营上等村而东注但水
 口河身亦多浅隘今应大加展挖务俾寛深如此则
 南泊之水归穆家口而咽喉已通北泊之水入滏阳
 河而尾闾亦快积涝日消旧岸渐复四围涸出之地
 尚可以数计哉然后作小堤以绕之多开斗门疏渠
 种稻则沮洳之场皆乐土也 惟滹沱一河源逺流
 长独行赴海而善决善淤迁徙靡常自古患之向入



  宁晋泊则泊淤泊淤则众流无所容纳永定河之淤胜芳
  其明证也自去年北徙决州头而东直趋束鹿奔轶
  四出至今尚未归槽田庐俱被冲压束邑官民请疏
  入泊之道以纾切己之忧然此道本非正流阗淤已
  成平地旋加挖掘工费甚繁且大陆古泽众流委注
  之地亦不应聴淤塞也今查有干河一道系滹水入
  滏旧路由木邱至焦罔河槽现存修治不难为力自
  张岔开挑六七里便可直接决河从此改流由焦罔
  而入滏水沛然而东宁晋泊既逺淤塞之害即束鹿
  深州等处亦无冲溃之患矣
 畿南州县地方辽阔 臣  等未及徧厯者已遣効力人员
  悉心经理即当酌量缓急次第兴工以仰副我
皇上爱养民生兴修水利之至意可也谨将勘过情形绘
  图恭呈
御览伏乞
皇上睿鉴指示 臣  未敢擅便谨

 奏
   请设河道官员疏      怡贤亲王
  窃 臣  等奉
旨查修水利徧视诸河堤岸坍颓河身淤塞盖由事权不
  一稽核难周统辖于总河者既有遥制之艰专于
  分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