辄摧覆,不可复救。故国朝置关督夫卒之知险要者,防运艘及往来之商舶,乃命工部三岁一(代),分官莅之。
  徐州洪
  在州城东南越河数武之地,旧名百步洪,自汉唐来,运粮皆避之。国朝平江伯陈瑄始疏涤以通漕运。成化时水忽四泻无所止,工部侍郎杜谦受命浚河作堤障,乘水涸凡其石之所谓大花小花鸭子棺材者,凿去之。主事郭昇又凿其所谓翻舟等石,补裹洪坝工数湾,东西洪岸并牵路各用石甃砌,江与淮不通越,扬州高邮仅四百里许,吴夫差与晋会潢池,凿沟以运辎重。隋人广之,筑堤壅水,于两头自江拽船而上,复拽船而下于淮,于是江淮舟楫始达,此坝所由起也。今天下之坝不一,皆本于此。而节水之多,为功之大,亦莫有愈于此也。
  仪真县五坝
  一坝在县城南二里。二坝与一坝相连。三坝在县城东南二里半。四坝在县东三里。五坝与四坝相连,俱洪武十六年兵部尚书单安仁建。按,《郡志》仪真五坝取给于东关闸,河水盈时,由闸以泄水,涸则闭闸以蓄之。盖有五坝不能无东关也。闸在城东门外。续表一扣以铁锭,灌以石灰,堤成插柳,以便夏月行者,制度为之一新。正德间主事吴楷复甃石为堤,广其旧制,作厅事起排额而规度益宏。
  吕梁上洪
  在徐州洪南六十里,地以山名,故曰吕梁,河流于济会于徐以达于淮。其地狞石崱利,水为所束,故激而为飞流。成化庚子,主事费瑄叠石为堤,迫水使归于洪。又于堤西筑坝二十余丈以遏水势,而堤得以不齧。吕梁之险历千万年而十去五六,瑄之功也。
  吕梁下洪
  去上洪十里许,亦徐州地。成化己丑,主事王俨协议平江伯陈锐指示群工,凡石如交牙者断之,如牛领者截之,如龟背者夷之,两涯砌石为堤,周道坦然,其为民害者浅矣。
  大洪
  在兖州沙湾之东,盖河自雍而豫出险隘之夷旷,其势既肆,复由而之兖土,益疏水益肆,沙湾之东适当其冲,是为大洪口,旧尝决焉。夺汶济入河之路,即所为张秋口也。都御史徐有贞修复之。瓜洲十坝
  一坝在漕府西南半里过船。二坝与一坝相连。三坝在漕府西南一里过船。四坝在漕府西二里过船。五坝与四坝相连。六坝即盐坝,在漕府西半里,惟过木不过船。七坝连六坝。八坝连九坝。九坝即新坝,在漕府西半里过船。十坝在漕府北半里许,不过船。按瓜洲旧坝一十五座,东港八座,西港七座,永乐五年置楠木场于东港,八坝遂废。正统二年复八坝、九坝,正统十四年复十坝,与第九坝相连,成化六年时主事吴瑛移第十坝靠东一里许。今官民舟所由者,曰一、曰二、曰三、曰四、曰五,而六而七,问其西港,惟过木而不通舟,曰八、曰九亦通舟,十则死坝也。
  淮安五坝
  仁字坝在新城东门外。义字坝与仁字坝相连。礼字坝在新城西北,距仁字坝五里。智字坝在通济桥北,距新城五里。信字坝与智字坝相连。俱永乐十三年建。
  清江坝
  在清江闸北数武,成化七年,时淮河自新庄至清江二十里淤浅不能通舟,遂筑坝以蓄水。
  安平镇减水坝
  在张秋旧决之处。 弘治十年,时都御续表二
  史刘大夏及总兵官陈锐筑。盖其时黄河夺汶泗入海之路,而漕河中竭,二臣乃于上流疏月河三里,塞决口九十余丈,而漕始复通。又于黄陵岗筑两长堤,蹙水南下,恐河堤失守,复至张秋为漕河筑□堤□,用近世减[水]之法作浅坝,于是使水溢则稍杀其势,故水涸则漕河不竭。
  金口堰
  在兖城东五里许,障沂泗二水入金口闸,西南达济宁会通河。成化七年时,主事张盛筑,盖永乐时已有之,缘筑以土,每秋夏之交波涛汹涌,坍圯无余,至是始易以石。
  堽城堰
  在兖城北,障汶水南,由洸河至济宁合泗水以济漕河,建筑同前。
  戴村堰
  在兖城东北,以障汶水下流,俾西南流汇为南旺湖,分济漕渠,一注临清,一注济宁,公私漕贩往来无阻者,二堰之功也。以石易土,时同前。
  (棠)[堂]邑坝
  在临清(棠)[堂邑]县东,盖会通河之入海也,衡、漳贯之,溯漳而西涉兖州之野过坝,为会通河。建筑于元,而今仅存。表4闸浅
  闸浅地势东南下,盖自兖而江南,其高下相去若干仞,进漕舟如凌霄然,苟无闸以节之,则水疾泻而舟莫前矣。故必甃石为闸,涸则少节以版,溢则启板通舟,犹梯级以升之。且置官司,飞挽启闭之节,而禁其陵暴,虽抑举异势,而人忘其劳。元人作之,国朝平江伯因广其制,而舟无留行焉。其他枝水之闸不尽记。特举其漕舟之所由入者书之云。
  拦潮闸
  在仪真城南门外,临扬子江。弘治十三年漕运总兵官郭鈜建。什物:闸板八、车耳木八、牮竿二、拖桩一、板绳十六、钩绳二、鼓一、梆子一、铁铃一、枪五、棍五、铁钩五、灯笼一、檾麻二千斤、树一百七十五株。以上什物檾麻桩树等项,各闸虽有增损,大概与拦潮闸同。后不录。
  临江闸
  一名罗泗桥闸,南距拦潮闸一里。工部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