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三卷,名曰《漕运志》。夫有□承而后人力可施,故首之以“漕渠”,而“漕职”次之;有大人之言始有小人之事,故“漕卒”次之;顺以动旅而后可以通船,故“漕船”次之;动必有所居,故“漕仓”次之;居有常而后可稽,故“漕数”次之;上有道揆,下有法守,故“漕例”次之;议事以制,政乃不迷,故“漕议”次之;绩载以文,文以通政,故“漕文”终焉。夫《表》立则经见,《略》辑则纬彰,志之所以作也。若夫变而通之,神而化之,与民宜之,则有俟于诸君子。
  嘉靖乙酉夏六月朔,瓯宁谢纯序

  ●《漕运通志》目录

  廖纪《漕运通志》序
  谢纯《漕运通志》序
  卷之一漕渠表
  河图
  江淮河济泉
  湖塘沟
  卷之二漕渠表
  洪坝
  闸浅
  岸程驿递
  大江迤南闸、坝
  茱萸湾东路河道、闸
  徐州迤西河道、浅
  济宁迤东河道、坝、闸
  沙湾西南河道、浅
  卫河迤北河道、浅
  卷之三漕职表
  尚书都御史主事
  总兵副参把总
  府、州、县、闸官
  公署附
  都察院、户部分司、刑部分司、工部分司
  总兵府、提举司
  卷之四漕卒表
  南京二总
  湖广总
  江西总
  浙江总
  中都总
  江北二总
  江南二总
  山东总
  遮洋总
  卷之五漕船表
  船数合用限式等号
  厂地草场军余人匠
  卷之六漕仓表
  京仓通州仓
  淮安仓徐州仓临清仓德州仓
  卷之七漕数表
  岁数派数运数
  卷之八漕例略
  始永乐二年迄嘉靖三年
  卷之九漕议略
  始汉元光元年迄嘉靖四年
  卷之十漕文
  导水序记
  府署碑文
  诸坝碑文
  诸闸碑文

  ●漕运通志 卷首 漕渠图 淮安文献丛刻 

  ●漕运通志 卷之一 漕渠表 淮安文献丛刻

  卷之一 漕渠表

  粤自大禹所列九州之贡,虽未及漕,而后世漕运之法实昉于此。迨僖公十三年,秦输粟于晋,自雍及绛。哀公九年,吴成邗沟,通江、淮,而舟运渐著。秦欲攻匈奴,使琅邪负海之郡转输河北,而海运复肇。汉兴,都关中,初漕巴蜀及山东而已。孝武元光中,大司农郑当时发卒,引渭穿渠,起长安傍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而漕运大利。至元封元年,遂漕益岁六百万石。明帝永平十三年,遣王景发卒修汴渠,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有余里,十里立一水门,更相洄注,而费亦以百亿计。
  晋太始十年,凿陕南山,决河东注于洛。永嘉元年,修千金堨千许,是虽疏通漕利,然犹未及江淮也。
  迨隋开皇四年,诏宇文恺发卒开广通渠,引渭水自兴城东至潼关三百余里。大业元年,又发河南诸郡开通济渠,自西苑引榖、洛水达于河,导于淮海。四年,又发河北诸郡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自是天下通利,南北转输。
  唐兴,亦都关中。贞观初,水陆岁漕东南之粟甚约。迨开元二十一年,裴耀卿请罢陆运,而置仓河口,自江淮漕者,皆输河阴。自河阴西至太原仓,谓之北运。自太原仓浮渭以实京师,凡三岁,漕七百万石。是时,民足国侈,不计道理之输送所出,水陆之直,增以“函脚营窖”之名,故民有“用斗钱运斗米”之言。及耀卿置相,北运颇艰,三十五年,遂罢。后诏韦坚治汉、隋运渠,起关门抵长安,通山东租税,乃绝灞、浐并渭,东至永丰仓,与渭合。又于长乐坡濒苑墙凿广运潭,以聚漕舟。是岁,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天子大悦。肃宗末年,史朝义兵分出宋州,淮运于是阻绝。代宗广德二年,刘晏领漕事,即盐(顾)[雇]佣,分吏督之,随江、汴、河、渭所宜,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而转运入太仓。故岁漕一十万石,无升斗溺者。后数年,田悦等拒命,南北漕引皆绝,京师大恐。至贞元初,韩滉运至,天子举酒相庆,而漕之法微矣。
  迨宋定都于汴,漕运之法分为四路:江南、淮南、浙东西、荆湖南北六路之粟,自淮入汴至京师;陕西之粟,自三门白波转黄河入汴至京师;陈蔡之粟,自惠民河至京师;京东之粟,历曹及郓入广济河至京师。至蔡京立直达法,而漕法遂坏。
  迨元都燕京,而漕惟恃海运,江南之程分为春、夏二运,岁至京师者,多至三百万石。其初,粮道则自浙绝江入淮,由黄河溯中滦,旱站陆运至淇门一百八十余里,入御河达于京。后又自任城分汶水西北流,至须城之安民山入清济故渎,通江淮漕,经东阿至利津入海,达直沽。后海口沙壅,又循东(陌)[阿]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