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南为车道岩,北有双沟如辙迹。又西为笔架山,五峰排列,崖崿倒悬,多野巢,即《岱史》“雕窝山”也。山北为羊栏坡石,《岱史》谓“仙人牧地”。周有巨石,秀丽尤奇。山南为燕脂坡,地多燕脂瓣花。

  青岚岭南为猴愁峪,西为白练石屋,中巢拖白练乌。西南为水闼石屋,出水不竭。又南为拔山,视诸峰差高,《岱史》谓之“雁飞岭”。东有一石耸立,曰回雁蜂。东北为燕窝石,大石有窟如燕窝。转而南为水铃山,水声触石似铃也。东南为乌龙潭,西为坛子涧。

  拔山西为五峰顶,东岩苍松丛茂,俗呼松楼。东北有黄姑庵。按:黄姑,牵牛星别名也。拔山五峰之间曰风门。南为迎风岭,下有枯石河,水东流经龙潭,南拆过大埠岭,东入泮。又南为西横岭,其岭西自桃花峪,东至乌龙潭,横亘二十余里。西上为黄金口。西北为海棠峪,多秋海棠花,高三、四尺,夏日即开。西南为脐子沟,中有脐子峰,一石崛秀,流水盘旋。西为刺揪山,以多刺揪树得名。西为土绵山,陡险巅平,黑壤十八亩。西南为驼骆岭,有藏峰寺,创于元,重修于明,有碑记。东为蓑草泉,南流入泮。西为(禾苗)峪。西二十余里为三绾山,三峰相连如鼎足。有龙驹寺,明时重修,寺前古木参天。甘溜泉东流入于泮。西十二里为黄山,酒泉沥沥。古有廷庆院,宋海定禅师重建,元、明皆重修之,额日“云台寺”,州人周冕记,西为肥城县界。

  其名迹在城中者:岱庙东南为东岳冥福弹院,唐开元间创建,后唐释智顺、后晋志隐皆相继增修。伪齐时海岩重建,改曰崇法禅院。元重修之。内有后唐长兴四年敕牒碑,伪齐阜昌二年重刊,额曰“特赐冥福弹院地土之记”,碑上下两层,字大小不一。后晋天福周元休撰《东岳冥福禅院新写藏经碑》、明正德任文献撰《重修寺碑》可考。《佛顶尊胜陁罗尼经幢》无年代书人姓名。金泰和党怀英撰《新补塑释迦佛旧像》断碑云:“旧为岳祠奥区,释迦佛像主伴凡五位,并迁置于赐书阁之废基,有乡者赵璠以正殿旷久,始就绪重新之。”其曰“赐书阁”,则藏历代敕牒及御书、经文、典诰处,今断碑移置县署土地祠壁。南为龙王庙,即宋封白龙为渊济公也。乾隆三十年知县程志隆以白龙池渊济公祠久废,始建祠城中。

  大津口东五里为青山,绝顶巨石如冠。《汉书》:“昭帝元凤三年春正月,泰山大石起立,高丈五尺,有白鸟数千集其帝焉。”南为望仙台,《岱史》云:“汉武帝筑也。”东南有皇姑庵。青山东四里为升仙岭,东南为石汶,源出天井湾,纳诸谷水。东南流绕周明堂侧,曰天津河,右会旋螺峪水。又东南经竹子园南,右会鹰愁疸水。又东南经大津口村北,又东经青山北,曰麻塔河。北四里有仁育庵。又东左会龙门沟水。又东北介仙源岭、鹿町山之间,曰津拱河,陡岸深凹,昔人所云“石釜”也。又东北左会岩洸河水。又东而南妈了入石汶处。北八里为门家墅,为会仙观故址,元道士孟养浩修炼于此。有至元五年鹿森记碑。旁有方井,井四洞,渊泓莫测。观北为雨金山,有伏金石,传昔大雨冲出金矿。东北六里为大卢山,东南三里为小卢山,中夹岩洸河,过黄坂前村东。西北十三里为转山,为石屋寨。国初侍郎王度、知县范惟粹故居也。

  东有会真宫,即古奉高宫。宋真宗东封,尝斋于宫之穆清殿,以宴群臣父老者也。《岱史》云:“元张志纯居会真官数载,道行超群辈,赐号‘崇真保德大师’,授紫服。”宫在明时尚有玉皇殿及李白诗刻,成化十八年重修。万历二十二年八月初七日悉毁于火,仅存志纯偈颂勒壁。后即故址改建关帝庙,岁时致祭于此。内附张仙祠,《岱史》云: “唐开元中与李某同至泰山学道,李辞归襄阳,后张仙系林擒以示异,故祀此。”

  又南为鲁两先生词,其学馆向在岱庙,地并于庙,而后徙于山麓。大定十九年始建祠于大门之左,党怀英记。此则二十三年知州胡瑄请于朝而建者,吴宽记。国朝顺治十年,道施闰章等重修,为文以记,今名二贤词。西北为和圣祠,多明人石刻,岁时祭焉。

  岱庙西北为长春观,元初知州张郁建。金乡女冠訾守慎嗣法于燕京长春国师,后修真于此,赐号“妙真观”,圮。有中统二年元和子记碑。《金石文字记》云:“长春观有元丁亥年碑。”《岱史》云:“有邱神仙牒及成吉思皇帝敕旨碑。”并亡。按:邱神仙即元之邱处机,成吉思皇帝者元太祖尊号也。

  城北门外西北隅为白云观,明万历间周藩奉国将军勤鲲建。祀王母,其后增祀元君。殿设雕栏,楼榭层晖,今改称梳妆院。其东为驻跸亭,乾隆三十五年建。

  城东门外东北隅为风伯雨师庙,元至元年建。《岱史》云:“按《天文志》风伯箕星,雨师毕星也。”先是庙废,止遗一碣。明成化二十二年旱云不雨,或油然雨状,辄为风散。知府蔡晟诣其所祭之,风息,大雨如注,因复立庙,寻圯。嘉靖中知州郑豸易以坛。

  城南门外迤东有台基,其上即宋真宗《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五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