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标点本《汉志》讹作「莽曰监元」,漏校改。杨说作「原」,指官本,亦误。王先谦《汉书补注》仍之,而引王念孙说,当依《水经注》作「沅」,声之误也。王说见《读书杂志》四之六「监原」条。
[二六]「宋本《晋书》作袭玄之」 按:沈钦韩《疏证》云:「《晋书 隐逸传》,袭玄之,字道玄。」
[二七]「县有鹄奔亭」 按:《文选》李《注》江淹《狱中上书事》末云:「《列异传》曰鹄奔亭。」《御览》一百九十四引谢承《书》后亦有此语。谢承《书》无「初掘时有双鹄奔其亭,故曰鹄奔亭」句。《搜神记》有之。亦见《寰宇记》百五十九引《搜神记》。
[二八]「周、何错出,未详孰是」 按:《疏》引《搜神记》、《还 录》作「何敞」,按《元和志》三十五高要县鹄奔亭下亦云:「汉交趾刺史何敞辨死好 。」即此处也。
[二九]「会贞按:《史记 陆贾传》云,拜他为越王,此或郦氏省南字」 按:《史记 陆云传》云:「陆生卒拜尉他为南越王。」不如熊说,今正补「南」字。熊氏往往为郦《注》回护,作费辞,似不必要。
[三〇]「 鱼长二丈」 按:影宋本《御览》作「长一丈」,不作「二丈」。
[三一]「会贞按:后汉置,县属南海郡」 按:此录《清一统志》三百三十九增城县下语,而钞有脱落。《一统志》原文作「汉番禺县地,后汉分置增城县属南海郡」是也。否则既云后汉置,《汉志》无增城县,何以云汉属南海郡乎?《续汉志》始有增城县。沈约《宋书 州郡志》四,增城令下亦云:「前汉无,后汉有。」《元和志》三十五广州增城县下云:「本汉番禺县地,后汉于此置增城县。属南海郡。」今据改作「后汉置属南海郡」,删汉字。(「属」上原有「汉」字,今据台北本改「汉」为「县」字。)
《水经注疏》卷三十八
  后魏郦道元撰
      宜都杨守敬纂疏
               门人枝江熊会贞参疏
 资水
资水出零陵都梁县路山。会贞按:《汉志》,零陵郡都梁路山,资水所出。《续汉志》亦云零陵郡都梁有路山。
资水出武陵郡无阳县界唐山,盖路山之别名也,[一]会贞按:《经》言出零陵都梁路山。《注》言出武陵无阳唐山者,盖山先属零陵都梁,后割属武陵无阳,又变名也。无阳详《沅水》篇。宋本《寰宇记》资水源出武冈县西南一百里唐紏山。今水出武冈山州西南枫门岭。谓之大溪水。东北径邵陵郡武冈县南,县分都梁之所置也。守敬按:《宋志》武刚,晋武分都梁立,而
《晋志》脱此县,《齐志》作武刚。据《元和志》,梁以太子讳纲,故为武强,则刚字不误。此《注》作武冈,谓有二冈,县即其称,乃别有所据。[二]今武冈州治,都梁见下。县左右二冈对峙,重岨齐秀,守敬按:《舆地纪胜》岨作嶂,较胜。闲可二里,旧传后汉伐五溪蛮,蛮保此冈,故曰武冈,守敬按:宋本《寰宇记》亦同此旧说,又引《郡国志》,武冈冈按武陵,因以得名。《舆地纪胜》又引《邵阳旧图经》,汉尝屯兵是冈,以捍五溪蛮,因名武冈。今武冈州北五里有武冈山。县即其称焉。大溪径建兴县南,守敬按:晋县属邵陵郡,宋、齐因,梁省。在今武冈州东北百余里《方舆纪要》在州东五里,误。又径都梁县南,朱脱县字,戴、赵增。[三]守敬按:汉县属零陵郡,后汉因,吴属邵陵郡,晋、宋、齐、梁属邵陵郡,在今武冈州东北。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封长沙定王子敬侯定之邑也。赵据《史记 年表》改定作遂,戴改同。会贞按:《汉表》作定,但名与定王之谥同,疑《史表》是。县西有小山,山上有渟水,既清且浅,其中悉生兰草,绿叶紫茎,芳风藻川,兰馨远馥。赵作馥远。俗谓兰为都梁,山因以号,赵以下有为字。守敬按:《元和志》,都梁山在武冈县东北一百三十里。唐县即今武冈州治。县受名焉。守敬按:《御览》九百八十三引盛弘之《荆州记》,都梁县有小山,山上水极浅,其中悉生兰草,绿叶紫茎,芳风藻谷。俗谓兰为都梁,即以号县。又释元应《众经音义》十一、《倭名类聚抄》六引,并作山上。《离骚草木疏》一,引作山下,误。
东北过夫夷县。
夫水出县西南零陵县界少延山。守敬按:零陵县详《湘水》篇,盖水本名夫夷,与夫夷县相依,至后县省夷字,而水亦但称夫水也。今曰罗江,出全州西北罗州岩。东北流径扶阳县南,本零陵之夫夷县也。赵删阳字,云:《宋志》邵陵太守领扶县令。汉旧县,晋曰夫夷。汉属零陵,晋属邵陵。今云扶者,疑是避桓温讳去夷。夫不可为县名,故为扶云。阳字衍文。戴删同。守敬按:两汉、西晋之夫夷县,宋、齐曰扶。沈约谓扶县汉旧县,至晋曰夫夷,未合。赵氏引之,亦未遑辨正。至沈谓桓温避讳去夷,是,故宋本《寰宇记》同。又谓夫不可为县名故为扶,据《后汉书 第五伦传》作扶夷,郭璞《山海经 注》亦作扶夷,夫本有扶音,夫即扶也。此称扶阳县者,考《寰宇记》废扶阳场在邵州西南二百二十里。又今新宁县东十五里有扶阳山,扶阳盖梁所立县,如《江水注》昆阳县之比。赵谓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