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传》:豫章口去江陵城二十里。」
《水经注疏》卷三十五
  后魏郦道元撰
       宜都杨守敬纂疏
                 门人枝江熊会贞参疏
 江水三戴删三字
又东至华容县西,夏水出焉。会贞按:《夏水》篇见前,华容县见彼篇。
江水左迤为中夏水,会贞按:《通鉴》晋元兴三年《注》引此作中夏口,误。《初学记》六,引作中夏水,可证。中夏水即夏水,《夏水注》夏水有中夏之目是也。右则中郎浦出焉。江浦右迤,会贞按:中郎浦无考,当在今公安县东北。江浦右迤,即谓中郎浦,与上左迤相对,下云龙穴水口,江浦右迤也。是其辞例。此卷多称江浦,或称夏浦,《广韵》引周处《风土记》,大水有小口别通曰浦。南派屈西,极水曲之势,朱讹作南派曲而之地势,全校改曲而作屈西,赵、戴改同,赵仍地。世谓之江
曲者也。会贞按:今大江东流,径江陵县,自沙市以下,折而西南流,成一大曲。
又东南当华容县南,涌水出焉。戴改出作入,云:涌水乃夏水枝分入江者,非从江出。盖后人因《注》文江水又东涌水注之讹而为《经》,嫌与此复,遂妄改作出耳。守敬按:《名胜志》引此作出。《春秋释例》,涌,南郡华容县南出自江也。乃《经》作出之确证。考《寰宇记》引盛弘之云,夏首又东二十余里,有涌口,[一]二水之闲,谓之夏洲,首尾七百里,华容、监利二县在其中矣。是涌水之流甚长,与夏水敌,故《经》云,又东至华容县西,夏水出焉,又东南当华容县南,涌水出焉,以见其并大。则《经》指涌水所出,即夏首东二十余里之涌口,特惜涌水未另立篇,下流至何处入江,《经》无明文耳。如《注》涌水注江在公安油口之上,则去夏首仅数十里,何足以容七百里之夏洲乎?意当郦氏时,涌水已湮,所见图籍,但有自夏水分出之小水,南至涌口通江,郦氏据以为《注》,遂与《经》不相应,赵氏盖微见及此,故存而不论,不敢改《经》以就《注》,戴氏则不知也。
江水又东,涌水注之。朱此八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水自夏水南通于江,谓之涌口。守敬按:郦氏所 涌水,非古涌水,不足为据,而《方舆纪要》、《一统志》皆从其说,以涌水为夏水支流,失考甚矣。至《名胜志》谓涌水从干溪中涌出,俗名干港湖,在监利县西北四十里,则又后人傅会耳。《春秋左氏传》所谓阎敖游涌而逸者也。朱无《左氏传》三字。赵据《通鉴 注》[按晋义熙六年。]引此增。守敬按:见《左传 庄十八年》。二水之闲,谓之夏洲。朱有于二水之闲五字,
在游涌而逸下。戴、赵删于字。戴移四字在《春秋》上。赵移二水之闲四字在谓之涌口上。守敬按:皆非也。据《御览》六十九引盛弘之《荆州记》,所谓阎敖游涌而逸下,接云,二水之闲,谓之夏洲,郦氏必本以为说。久之,脱谓之夏洲四字,二水之闲四字,错入游涌而逸下,后人见其不可通,又臆增于字耳。戴、赵知有衍文错简,而未考得《荆州记》,不知并有夺文,故以意订,均有未安,今正。江水又径南平郡孱陵县之乐乡城北,朱此十五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守敬按:乐乡城在江陵上,此条似有错简,盖因上连 江左岸之水地,至此始另回 右岸、故有出入,他篇亦多类然。又径当作右径,方合。孱陵县见《油水》篇。《渚宫故事》五,乐乡在江南,去江陵五十里。《舆地纪胜》,在松滋县东七十里。若晋安帝所置之乐乡县,在今江北荆门州,与此绝不相涉,洪亮吉竟混而一之。 陆抗所筑,会贞按:《吴志 陆抗传》,建衡二年,拜抗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治乐乡。《渚宫故事》五,吴置军督于江陵,抗迁治乐乡。《通典》亦云,乐乡城即抗所筑。然吴朱绩已为乐乡督,杭盖改筑耳。后王浚攻之,获 水军督陆景于此渚也。会贞按:《晋书 王浚传》,太康元年伐吴,克乐乡,获水军督陆景。
又东南,油水从西南来注之。朱西作东,戴、赵同。会贞按:《名胜志》引此作西,是也。油水在江之西,安得云东南来耶?今订。《油水》篇见后。
又东,右合油口,朱此六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会贞按:先主立营于油口,[见下。]即此。
又东径公安县北,守敬按:《荆州记》言名城曰公安,[详见下。]则先主时但为公安城,如上明城、乐乡城、夏口城之类。地居冲要,实未置县。故《宋志》、《通典》、《元和志》、[《纪胜》引。]《旧唐志》、《寰宇记》、《舆地广记》诸书皆不言先主时置公安县。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吴增仅《三国郡县表》亦不载。据《陈书 陆子隆传》,时荆州新置,治于公安,城池未固。子隆修建城郭云云,盖陈始以公安名县,而隋以后因之。乃此《注》及《油水注》并见公安县,当本是作城,俱后人改作县。而《一统志》亦谓三国汉置公安县,何耶?公安城在今公安县东北。刘备之奔江陵,使筑而镇之。守敬按:《蜀志 先主传》, 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注》引《江表传》,备立营于油口,改名公安。《御览》一百六十七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