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一百五十步,潮水至,加其上三丈,去则三尺所见东北倾石,[四九]长一丈八尺,广五尺,厚三尺八寸,一行一十二字。守敬按:此碑《续汉志》赣榆刘《注》、《名胜志》赣榆下引《地道记》东侧巨海作海中,去海作去岸。《初学记》八引王隐《晋书》同,则此有误。五十步,《初学记》同,刘《注》作九十步,疑误。《名胜志》作半里许,又异。刘《注》作去则三尺见,《名胜志》同,此所字衍。长一丈八尺,刘《注》同。《名胜志》作高十一丈八尺,误。广五尺,刘《注》、《初学记》同,并误。《名胜志》作五丈为合厚三尺八寸,《初学记》同。刘《注》,《名胜志》作八尺三寸,异。十二字,刘《注》二作三,《名胜志》作一,并误。《御览》五百八十九引虞喜《志林》,《书钞》一百二引《徐州记》作二,与此同,可证。此碑欧、赵、洪皆不著录,盖已佚。今有秦山在赣榆县东四十里海中。游水又东北径纪鄣故城南。
会贞按:《寰宇记》,纪鄣城在怀仁县东北七十五里平地,近海,周一里余。丁履恒曰,今赣榆县北四十余里,石桥镇东赣县海口中,每潮落,往往见城形,相传即纪鄣城北。《春秋 昭公十九年》,齐伐莒,莒子奔纪鄣。莒之妇人,怒莒子之害其夫,老而托纺焉。取其纑而夜缒,缒绝,鼓噪,[五〇]城上人亦噪。莒共公惧,启西门而出,齐遂入纪。会贞按:《左传》文。杜《注》,纪鄣,莒邑也。孔《疏》,纪即纪鄣。故纪子帛之国。《谷梁传》曰:吾伯姬归于纪者也。会贞按:《谷梁 隐二年》文。考《左氏经 隐二年》,纪裂繻来逆女。又纪子帛、莒子盟于密。杜《注》,裂繻纪大夫。又云,子帛,裂繻字。是纪为纪国。《汉志》,淄川国剧县,古纪国。《巨洋》篇载之。此纪即纪鄣,与纪国无涉。且郦氏下引杜说,明知纪与纪鄣为一地,何至取纪国为证?此二句当是后人所加。杜预曰:纪鄣,地二名。东海赣榆县东北有故纪城,会贞按:《释例》莒地内文,地作纪,此误。又无故字,孔《疏》引亦无故字。《通鉴》齐建武二年,青、冀二州刺史王洪范遣军主崔延,袭魏纪城据之。称纪城同。即此城也。朱城讹作水,全、赵、戴改。游水东北入海,旧 之燕岱,常泛巨海,惮其涛险,更沿溯是渎,由是出。《地理志》曰:游水自淮浦北入海。守敬按:见《志》淮浦下。《尔雅》曰:淮别为浒。守敬按:见《释水》。游水亦枝称者也。守敬按:游水自今安东县西枝分北流,经海州赣榆县,又自县西东流,至县东北入海。《方舆纪要》,安东县涟水盖即游水。
钱坫曰,游水今无所考,而安东县北有盐河,东北流,合硕项、青伊二湖,大约即游水,故流为湖水所浸溢而断蚀也。淮水又东入于海。守敬按:篇末当有此句以应《经》,见上,今增。今淮河自桐柏县东流,径信阳州正阳县、罗山县、息县、光州、固始县,又东北径阜阳县、霍邱县、颍上县、寿州凤台县、怀远县、灵壁县、凤阳县、五河县、泗州盱眙县入洪泽湖,径桃源县、清河县、山阳县,又东北至云梯关,入于海。
校记
[一] 「《禹贡锥指》,余山乃桐柏之别名」 按: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卷十三云:「按《说文》云:淮水出南阳平氏桐柏大复山,东南入海。《地理志》云:南阳郡平氏,《禹贡》桐柏大复山在东南,淮水所出,东南至淮陵入海。《水经》云:出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然则此《经》云余山者,或桐柏之异名也。」检《禹贡锥指》第十六未见此语。
[二] 「《寰宇记》,胎簪山在县西北三十里」 按:金陵局本《寰宇记》桐柏县下未见此文,而《禹贡锥指》卷十六导淮自桐柏下引之,此转引。《方舆纪要》卷五十一引同。
[三] 「又乐宁载武阳关」 按:今标点本在《地形志》中南司州下,「武阳」作「咸阳」,但《校记》从温氏校并引《元和志》卷二十七,关在应山县东北一百三十里之说,别引同书卷七申州义阳县下亦见武阳关,甚精密。惜卷二十七误排,应作「二十八」,卷七误排,应作「卷十」,附记于此。《元和
志》卷十义阳县下云:「按义阳有三关之塞,此其一也。武阳、黄岘二关在安州应山县界。长老云:『此关因山为障,不营濠隍,故名平靖。』」又卷二十八应山县云:「澧山关,即《齐志》所谓武阳关也,在县东北一百三十里。」又云:「平靖关,因古平靖县为名。」
[四] 「考唐天宝中, 改乐安县为仙居县,乐安山为仙居山」 按:《寰宇记》原文「分轪县立乐安县,唐天宝元年改为仙居县。北仙居山原名乐安山,唐天宝中 改为仙居山。」熊氏此《疏》不宜合而言之。
[五] 「颍川定阴人」 按:今标点本作「颍阴」。
[六] 「知许伟君」 按:沈钦韩曰:「许杨,《后汉书 方术传》。」
[七] 「何故败我濯龙渊」 按:《后汉书 方术传 许杨传》记此语作「何故」,《疏》不从戴作「敢」仍作「故」,是也。郦《注》本《杨传》。
[八] 「《括地志》,黄国……春秋时,黄都在光州定城县西十里」 按:此据《元和志》十光州定城县改正。《括地志》七光州定城引《史记 楚世家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