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舆地纪胜》载《烈碑》,引《皇朝郡县志》,在南漳县之固城,而欧、赵皆不著录,盖佚于北宋时矣。沔水又东,偏浅,冬月可涉渡,谓之交湖,守敬按:湖在今襄阳县西北。兵戎之交,多自此济。
晋永康中得鸣石于此水,朱讹作太康,戴、赵同。守敬按:《书钞》一百六十、《御览》五十一引王隐《晋书》,《晋书》、《宋书 五行志》、《山海[《中山》]经》,郭《注》载此事,并作永康,则此太当作永审矣,今订。撞之,声闻数里。沔水又东径乐山北,朱此八字讹作《经》,戴改,全、赵同《注》。会贞按:乐山一名作乐山,又名独乐山。[见下。]《襄阳县志》,在县西北五十五里。昔诸葛亮好为《梁甫吟》,每所登游,故俗以乐山为名。会贞按:《类聚》七引《荆州图副》,邓城西七[七下当有十字。]里,有作乐山,诸葛亮常登此山,为《梁甫吟》。[又载宋孝武登作《乐山诗》。]《舆地纪胜》襄阳府引盛弘之《荆州记》作独乐山,文同。《蜀志》本传,亮躬 陇亩,好为《梁父吟》,世所传之词见《类聚》十九。何义门《读书记》,蔡中郎《琴颂》曰,梁父悲吟,周公越裳。武乡之志,其有取于此乎?今词盖非其作。沔水又东径隆中,朱此七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守敬按:《蜀志》本传《注》引《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通鉴 注》按,东波诗万山西北古隆中也。今隆中山在襄阳县西三十里。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守敬按:《御览》一百八十引盛弘之《荆州记》,襄阳西北隆中,有孔明宅。亮语刘禅二语,乃《疏》文,见本传。《文选 出师表 注》引《荆州图副》,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在今襄阳县西,隆中山东。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
李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云: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鞞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朱《笺》曰:《蜀志 注》刘弘命犍为李兴为文,其词甚美。王隐《晋书》云,李兴,密之子也,一名安。守敬按:《蜀志》本传《注》引《蜀记》文,铭辞甚详,此四句乃其发端语也。王隐《晋书》亦《蜀志 注》引,兴字隽石,《晋书》附《密传》,碑今佚。后六十余年,永平之五年,习凿齿又为其宅铭焉。守敬按:李安撰《宅铭》,据《蜀记》在永兴中,后六十余年,当太和时,或是太和五年,如因平字,谓是升平五年,则当云后五十余年,若永平,惠帝年号,仅一年,前于永兴十余年,必误也。《御览》十百七十七引《南雍州记》,习凿齿又为《宅铭》。铭辞见《类聚》六十四、《初学记》二十四,碑今佚。朱又东过堵阳县至此,讹在沔水之末,以《沔水下》表目。而又东过襄阳北至《注》内附 三江所终, 讹在前,以《沔水中》表目。戴云,考锡县故城,在今陕西兴安州白河县东。堵阳故城,在今湖北郧阳府郧县西南,白河县东接郧县。沔水径锡县北,历姚方,即至堵阳。又隆中在今襄阳县西二十里。襄阳故城,即今县治。沔水径隆中,历孔明旧宅,即至襄阳城。移近刻所谓沔水下者,于沔水中之前,则 次不紊矣。今改正。赵改自上为卷二十七终。
又东过襄阳县北,朱此下为卷二十八之首,赵同。朱表目作《沔水中》,赵改《沔水下》,又东过上并有沔水二字。戴连上宅铭焉为一卷,删沔水二字。
沔水又东径万山北,朱万讹作方,下同。赵作方而办之云:按《初学记》、《太平御览》引《注》文作万
山。《元和郡县志》、《寰宇记》并是万字。《广韵》、《集韵》万同万,传写作方。戴改万。会贞按:《晋书 刘弘传》、《续汉志 注》引《襄阳耆旧传》、《文选 曹子建<王仲宣诛> 注》引盛弘之《荆州记 注》,并作方山,误与此同。考《宋书 邓琬传》、《齐书 柳世隆传》俱作万山。又《南史 张缅传》作蔓山,蔓、万音同。尤本作万之铁据。在今襄阳县西北十里。山上有《邹恢碑》,沈氏曰:《晋书》,郗恢镇襄阳得民和。邹恢疑是郗恢之误。会贞按:恢为郗鉴之孙。《晋书》附见《鉴传》。《舆地纪胜》,万山寺有《郗恢碑》,其下有大石龟,而此碑皆不著录,盖偶遗之。鲁宗之所立也。会贞按:宗之,《宋书》附其孙《爽传》,晋义熙中为雍州刺吏,碑盖是时立。山下潭中有《杜元凯碑》,会贞按:《舆地纪胜》沈碑潭,引《南雍州记》天色时晴明,渔人常见此碑于潭中,谓之沈碑潭。《名胜志》,万山下有潭。孟襄阳诗自《注》云,即沈碑潭。元凯好尚后名,作两碑, 述己功,一碑沈之岘山水中,一碑下之于此潭,曰:百年之后,何知不深谷为陵也?守敬按:《文选 求立太宰碑表 注》引《襄阳记》,杜元凯好为身后名,常自言,百年后必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作二碑 其平吴勋。一沈万山下,一沈岘山下,谓参佐曰,何知后代不在山头乎?郦盖本习为说,故于万山言潭中有碑,于后岘山言水中沈碑。而唐修《晋书》作一沈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欧阳公《岘山亭记》及《南部新书》、《舆地纪要》皆从之。不知惟并沈水中,后代为陵,人人共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