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齐东境内之水,大半出于是,表青州之镇也宜哉。会贞按:《汉志》,朱虚东泰山,汶水所出。此《经》本之,省称泰山,东泰山,亦有泰山之目也。详《巨洋》篇。朱虚县亦见彼篇。《博物志》一,沃出太山,沃乃汶之误,太、泰同。与此《经》合。
山上有长城,西接岱山,东连琅邪,巨海千有余里,盖田氏之所造也。会贞按:《史记 楚世家 正义》,《太山郡记》云,太山西北有长城,缘河径太山千余里,至琅琊台入海。《齐记》云,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考《管子》,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三三]则齐有长城久矣。《竹书》言梁惠王二十年,齐筑长城,在威王时,《史记 正义》又以为闵王筑,盖威、宣、闵诸王皆经营之耳。《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十年,齐筑防以为长城。《竹书》又云:晋烈公十二年,王命韩景子、赵烈侯及我师伐齐,入长城。朱《笺》曰:据《竹书纪年》校正。赵改烈侯作烈子。戴改同。又改及我师作翟员。守敬按:黄本引《竹书纪年》,晋烈公十二年,[衍文字。]王命韩景子、赵烈侯、翟员伐齐,入长城。《世本》、《纪年》则作威烈王十八年,王命韩景子、赵烈子及我师伐齐,入长垣。韩景子名虔,赵烈子名籍。何义门谓王命三晋为诸侯,在晋烈公十四年,十二年尚未命侯,宜称赵烈子。长垣为魏地,非齐地。《地理志》秦灭魏以为长垣县是也。以垣当城之误。
但齐筑长城,在惠成王二十年,则远在此后,盖增筑也。[见上。]仍当以黄省曾本为是。陈逢衡曰,盖王指威烈王。翟员,晋将,不得与韩景子、赵烈子同命也。《世本》及我师三字,庶与王命二字相连贯,是又当以《世本》为长。故朱氏改黄本从世本。戴又以黄本改《世本》,未合也。《史记》所谓齐威王越赵侵我,伐长城者也。[三四]朱伐字讹在我字上。赵乙云:《史记 田齐世家》云,威王九年,赵人归我长城。《六国表》云,威王十一年,赵取我长城。又赵成侯七年,侵齐至长城。伐我二字当倒互。全、戴乙同。伏琛、晏谟 言:水出县东南峿山,山在小泰山东者也。会贞按:小泰山即《经》之泰山,详《巨洋水》篇。《经》言出泰山,《注》引伏、晏言出峿山。山在小泰山东,盖连麓而异名也。《方舆纪要》,峿山在安邱县西南六十里,其上宽平,约数百里,有古城遗址,即郚城也。中有池,伏琛以为汶水所出。此汶水别源,非浮汶达济之汶也。《水道提纲》谓之东汶河,源出临朐县南沂山东北谷。
北过其县东。
汶水自县东北径郚城北,朱作峿城。沈炳巽曰:郚,诸本作峿,误。《春秋 庄公元年》,齐迁纪郚。杜预曰,郚在朱虚县东南。《说文》,郚,东海县,故纪侯之邑。《汉书 地理志》东海郡有郚乡县,《续志》无之。盖东京废省,而刘昭《补注》朱虚下,引《左传》杜《注》皆作郚,无 山作峿者,是盖因上峿山而 ,以为县名也。戴、赵改郚。守敬按:《说文》郚字后即酅字,此为故纪侯之邑无疑。但以为东海县则误,据《地理风俗记》,后汉省县入朱虚。前汉朱虚属琅邪,琅邪有梧成县,即此。梧、郚通用。至汉东海之郚乡
县,即《春秋 文七年》之郚,为鲁邑。郦氏于《泗水》篇载之,与此无涉。段玉裁、桂馥竟混而一之,沈氏亦失考。《地理风俗记》曰:朱虚县东四十里有郚城亭,朱讹作峿亭城,戴、赵改郚。故县也。又东北径管宁冢东。故晏谟言柴阜西南,有魏独行君子管宁墓,墓前有碑。会贞按:《魏志 管宁传》,北海朱虚人。黄初四年,诏公卿举独行君子,司徒华歆荐宁。文帝征宁,诏以为大中大夫。明帝以为光征勋。皆辞不受,卒年八十四。《御览》五百六十引伏琛《齐地记》,柴阜西南有魏独行君子管宁墓,石碑犹存。《初学记》引《齐地记》,柴阜,榛棘森然,故名。《齐乘》,柴阜在安邱县西五十里。而《寰宇记》谓宁墓在县西十二里,误。《天下碑录》,碑在县西南五十里冢前。按:今佚。又东北径柴阜山北,山之东有征士邴原冢,碑志存焉。会贞按:《魏志 邴原传》,北海朱虚人,少以操尚称。孔融为北海相,举原有道,太祖辟为司空掾,官至五官将长史。《御览》五百六十引伏琛《齐地记》,柴阜有魏征士邴原墓,石犹存。《寰宇记》,原墓在安邱县北五十里,北为西之误。《天下碑录》,碑在县西南四十里墓前。按,今佚。汶水又东北径汉青州刺史孙嵩墓西,有碑碣。会贞按:孙嵩《后汉书》附《赵岐传》,安丘人。岐称嵩素行笃烈,与刘表共上为青州刺史。《魏志 阎温传 注》引《魏略》作豫州,异。《寰宇记》,孙嵩墓在安邱县西南四十里。《宝刻丛编》,碑在墓前。按:今佚。汶水又东径安丘县故城北。孙星衍曰:与淳于近,当是北海之安丘。汉高帝八年,封将军张说为侯国。孙星衍曰:此琅邪之安丘,郦君合为一,非也。守敬按:《史》、《汉表》,高帝八
年,封张说同。汉有两安丘,一县,属北海郡,一侯国,属琅邪郡。梁丘亭为北海安丘,对牟山者为琅邪安丘,道元误混为一。详见《续山东考古录》。按北海之安丘后汉废,在今安丘县南一里。琅邪之安丘,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