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城而擒之。守敬按:《魏志 武帝纪》,事在建安三年,此二为三之误。今沂河自蒙阴县北,东南流,经沂水县,又西南,经兰山县、郯城县至邳州,派分为三,其二皆西南流,经州城南,又西入运河,其一南流,汇为骆马湖,南入运河。
洙水出泰山盖县临乐山。守敬按:今本《汉志》临乐下衍于字,作西北入池。郦引无于字,以池字为误,作入泗,是也。《说文》,洙水出泰山盖临乐山,北入泗。《汉志》、《说文》言出盖县临乐山,与《水经》同,言西北及北入泗与《水经》西南入泗异。《水经》,沂水出盖县艾山,郦《注》,或云出临乐山。《寰宇记》,艾山一名临乐山,在新泰县东北三十里。是临乐远在泗水之东北。洙水自临乐入泗为西南行,非西北与北
行审矣。此《汉志》、《说文》误,而《水经》是也。但今于新泰东北求西南入泗之水,实无其 。而实有出新泰东北之小汶河,发源龙堂山,会诸泉南流,又西流经新泰县合平阳河[当因东平阳县得名。]诸水,又西流,洋流河自北来注,又西经故梁父城,又西南与大汶水会。据《汶水》篇,汶水左会淄水,世谓之柴汶,其经流即今之小汶河下流。而《注》但言淄水出梁父县东,又径梁父县故城南,绝不言径东平阳,是即以洋流河为淄水之源也。赵一清疑之,谓小汶之行甚远,其吐纳泉水亦甚伙,倘古有是水,道元无容不详记之,此必沟通之以合于柴汶。其说似矣。而余观此《注》云,洙水自临乐山西北径盖县,又西径东平阳县,又西南流于卞城西,西南入泗。考龙堂山在新泰东北四十里,与《寰宇记》临乐山在新泰东北之说合。今之新泰,即古之东平阳。小汶西经新泰,洙水西径东平阳,若重规迭矩。今之小汶,即古之洙水无疑。惟今小汶在古卞县之东北,已合柴汶,而不西南入泗。此洙水之变迁,后世求洙水而不得,或谓泗水县东关山有洙水,或谓洙水出曲阜县南五里平地,皆非也。
《地理志》曰:临乐山,洙水所出,西北至盖,入泗水,或作池字,盖字误也。赵云:按八字《注》中《注》。守敬按:王念孙曰,至盖,当为至卞。卞县有泗水,盖县无泗水也。郦氏则但辨池之误,而未遑及此。洙水自山西北径盖县,守敬按:不言径县之何方,恐是因误本《汉志》而为此说以弥缝之。汉县属泰山郡,后汉因,魏属东莞郡,晋因,元康以后为东安郡治,宋、后魏因。在沂水县西北百二十里,今盖邑庄。汉景帝中五年,封后兄王信为侯国。朱中下有元字,兄下脱王字。戴、赵删、增。守敬按:《史》、《汉表》同。
又西径泰山东平阳县。守敬按:汉县属泰山郡,后汉省,魏复置曰平阳,[见下。]仍属泰山郡,晋改曰新泰,属泰山如故。惠帝改属东安郡,宋因,后魏属东泰山郡,今新泰县治。《春秋 宣公八年》,冬,城平阳。杜预曰:今泰山平阳县,守敬按:杜《注》称平阳。《寰宇记》,魏复立平阳。《魏志 高堂隆传》,泰山平阳人。《晋志》,新泰故曰平阳。是新泰为平阳改名,魏及晋初名平阳,不名东平阳也。是也,河东在平阳,故此加东矣。守敬按:《寰宇记》同。晋武帝元康九年改为新泰县也。守敬按:元康为惠帝元号,此武当惠之误。考《寰宇记》引《东安郡记》,泰始中,镇[当作平。]南将军羊祜,表改新泰。《元和志》同,与此异。如以泰始中改为是,则杜预卒于太康五年,在后十余年,其书不得称今平阳,故方恺新校《晋志》,谓郦说可从。然《晋志》以太康中为定,若至元康时方改,则《志》不当作新泰,则此亦难凭。或实泰始中改,而杜生平癖于《左传》,初以平阳立文,后忘改从新制乎?至《宋 州郡志》、《魏 地形志》并云新泰魏立,则沈约讹晋为魏,而魏收沿之也。
西南至卞县,入于泗。会贞按:县详《泗水》篇。
洙水西南流,盗泉水注之,泉出卞城东北,卞山之阴。会贞按:《续汉志》,卞县有盗泉。《元和志》,盗泉源出泗水县东北,高陉山之阴。《尸子》曰:孔子至于胜母,暮矣而不宿;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朱脱胜母二字及过字,戴同。《笺》曰:《史记 邹阳传
注》引《尸子》曰,孔子至胜母县,暮矣而不宿。赵增胜母二字。守敬按:《文选 乐府下 注》引《尸子》全文,有过字,亦当依原书增。故《论语撰考谶》曰:朱脱语字,戴、赵增,戴改撰作比。会贞按:《后汉书 列女传 注》、《类聚》九、《御览》七十引作《撰考谶》同。《御览》六十三、《古微书》作《比考谶》,[四一]撰比错出,不必改也。水名盗泉,仲尼不漱,即斯泉矣。西北流注于洙守敬按:《泗水县志》,县境之泉凡八十有七,惟盗泉不流。与此言流注洙异。水。
洙水又西南流于卞城西,西南入泗水乱流。朱无入字,王校本称:《笺》曰:此西南二字疑衍,或有脱误。全校改西南作而与,赵改同。戴南下增入字。会贞按:此锺、谭本说,王氏误以为朱《笺》,由未见朱氏原本也。西南至鲁县东北,又分为二水。水侧有故城,两水之分会也。会贞按:数语与《泗水》篇同,盖以二水乱流,洙水即泗水,故交互言之。洙水西北流径孔里北,朱作此,戴、赵改。会贞按:孔里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