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陵有亭」,熊氏谓当以郦《注》正下有「有为树之误」。《地形志》无「有树有亭」,疑排字误。今改《注》文「树陵亭」为「陵树亭」。
 [五五]「封陈敬王子恭为侯国」 按:熊氏谓恭参形近错出究难定为孰是,非也。沈炳巽改「敬王孙」,
《传》无名「子恭」者,不知何据。今考《明帝八王传》陈敬王后为彭城靖王恭,羡孙似不得名子恭也。熊氏当改而不改。
 [五六]「《御览》七十八、一百五十五引《皇王世纪》」 按:卷七十八作「《皇王世纪》」,一百五十五作「《帝王世纪》」,文亦不同,但都于陈皆有之。今改原「帝」字为「皇」。
 [五七]「据《后汉书 明帝八王传》章和二年,始改淮阳国为陈国」 按:《八王传》但言陈敬王以章帝遗诏立,而《和帝纪》章和二年三月丁酉,改淮阳为陈国。似宜改为《后汉书 和帝纪》。
 [五八]「此作灭,形近致误」 按:杨不言「灭」与何字形近致误,意或指伐耶?
 [五九]「辨者所以文身祛惑」 按:「办」字当作「辨」,辨即辩。此言俊者所以智胜 情,指下文体荷 令言,辨者所以文身祛惑,指下文口擅雌黄言。今订。
 [六〇]「金史 地理志》作殳」 按:今标点本亳州下作「父」,不作「殳」。
《水经注疏》卷二十三
   后魏郦道元撰
               宜都杨守敬纂疏
                        门人枝江熊会贞参疏
  阴沟水   汳水   获水朱无二字
阴沟水出河南阳武县蒗荡渠。戴改荡作,下同。会贞按:《通鉴》魏黄初六年,晋泰始六年《注》,引此并作荡。惟晋大兴三年《注》引作,误。[一]《汉志》无阴沟水,但载扶沟之《涡水》。《水经》则以阴沟为濄水之上源。据《说文》汳水受浚仪阴沟。《水经》本之,亦言汳水出阴沟于浚仪。则阴沟水甚着。《经》言出阳武县蒗荡渠,似指当时水道。自郦氏悉心参稽,乃知就梁沟既开后言,而真源实自大河出也。阳武县详《济水注》一南济下。
阴沟首受大河于卷县,朱于字讹在大河上,戴、赵移改。守敬按:古大河经今原武县西北。卷县城在原武县西北七里。阴沟出卷县而东南径县故城南,则出今原武之西。故渎东南径卷县故城
南,又东径蒙城北。会贞按:城当在今原武县西南。《史记》:秦庄襄王元年,蒙骜击取成皋、荥阳,初置三川郡,守敬按:《六国表》文。《韩世家》亦云,秦拔成皋、荥阳,而《秦本纪》云,韩献成皋、巩,恐误。郦取《六国表》,不从《秦本纪》为有识矣。疑即骜所筑也,于事未详。守敬按:蒙城即在荥阳之东北,故疑是骜所筑。然骜挟战必胜之势,似不必筑城以自阻。郦氏所为转言未详也。故渎东分为二,守敬按:分于今原武县西北。世谓之阴沟水。守敬按:明抄本、黄本并无水字。京相璠以为出河之济,又非所究。守敬按:《济水》一引京相璠言。济水自荥泽北流,与出河之济会,而实指之曰,出河之济,即阴沟之上源也。盖谓京所称出河之济非济,乃阴沟之上源。故此于阴沟云,京以为出河之济非所究。须两篇参观乃明。俱东绝济隧,朱隧作队,戴、赵改。守敬按:黄本作队,队隧通。济隧详《济水注》一,俱绝于今原武县西北。右渎东南径阳池城北,朱渎讹沟,南讹西。戴、赵改,又改池作武。会贞按:明抄本作渎。《元和志》、《寰宇记》原武县下,并作阳池城。云《竹书纪年》梁惠王十五年,遣将龙贾,筑阳池以备秦,即此。则《注》作阳池不误。戴、赵不加详考,凭臆改作阳武,疏矣。今原武县治。又东南绝长城,朱无又字,戴同,赵增。守敬按:长城详《济水注》一北济下。右渎绝于今原武县东北。径安亭北,守敬按:《史记 秦本纪》昭襄王二十四年,取魏安城。《魏世家》昭王十三年,秦拔我安城。《六国表》亦载之。《集解》引《地理志》,汝南有安城县,《正义》引《括地志》,安城故城在汝陵县东南七十一里。[从《魏世家 正义》。]亦指故汝南之安城。考史
接言秦兵到大梁,去。安城在大梁南四五百里,既非秦往大梁所经,且是时汝南地属楚亦非魏有也。此安亭在大梁西,亭、城可通称为魏之安城无疑。郦氏不引史文,是为疏略。据《魏世家》使道安城云云,《正义》引《括地志》,故安城在郑州原武县东南二十里。指此,即今原武县东南。又东北会左渎。左渎又东绝长城,守敬按:左渎绝于今原武县西北。径垣雍城南。守敬按:《续汉志》,卷县有垣雍城,或曰,古衡雍。《左传》杜《注》,衡雍今荥阳卷县。《释例》,县所治垣雍城。是垣雍即衡雍,故郦氏 垣雍城而引《左传》及《吕氏春秋》所云衡雝以证之,又引《郡国志》及《史记》之垣雍也。互详《济水》一济隧下。昔晋文公战胜于楚,周襄王劳之于此。守敬按:《春秋 僖二十八年》,晋楚战于城濮楚师败绩。杜《注》,襄王闻晋战胜,自往劳之。故《春秋》书甲午,至于衡雍,作王宫于践土。守敬按:《左传 僖二十八年》文。故《春秋》书四字,当作《左传》二字。[二]《传》,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