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也。汝水屈曲,形若垂瓠,故城取名焉。本此《注》。《寰宇记》,悬瓠城亦名悬壶城。《宋书》,悬瓠为戍,以防 陂,其中城即悬瓠城也。《通鉴》晋兴宁二年,燕李洪败晋兵于悬瓠。《一统志》,晋时谓之悬瓠城,是也。《名胜志》谓刘宋立司州于此,命其城曰悬瓠,疏矣。即今汝宁府治。王智深云:汝南太守周矜起义于悬瓠者,是矣。会贞按:《齐书 文学传》,王智深撰《宋纪》三十卷。《隋志》不著录。《宋书 殷琰传》载周矜起义于悬瓠,称是汝南、新蔡二郡太守。《通鉴》宋泰始二年同。此但作汝南,省文耳。今豫州刺史汝南郡治。会贞按:《地形志》,刘义隆置司州,治悬瓠城。皇兴中改豫州。汝南郡与州同治。城之西北,汝水枝别左出,西北流,又屈西东转,守敬按:《通鉴》宋元嘉二十七年《注》、《地理通释》十三引此,作屈西,并同。《御览》九百七十九引西作而,《舆地广记》亦作而,似是。又西南会汝,守敬按:水在今汝阳县北,与悬瓠城中隔汝水。形若垂瓠。耆彦云:城北名马湾,朱马讹作焉,《笺》曰:疑作城比名焉。赵改焉作马,云:孙潜以柳佥本校,若如《笺》说,正不知作何等语也。戴改同。中有地数
顷,上有栗园,栗小,殊不 固安之实也。朱《笺》曰:《魏都赋》,信都之枣,故安之栗。《注》云,故安属范阳,出御栗。守敬按:两《汉》、《晋志》作故,《后魏志》作固。故太 言故安,道元称固安。《通鉴》梁普通七年,魏都督于荣等击杜洛周将曹纥真于栗园。胡《注》,栗园当在固安县界,固安之栗,天下称之。此郦氏所以言栗独推固安也。固安县见《易水》篇。然岁贡三百石,以充天府。水渚,守敬按:水渚下称栗渚。《方舆纪要》,栗渚在汝宁府城西南,汝水之湾。《名胜志》,在城南汝湾。皆与上言城北不合。《一统志》,在汝阳县西北。即栗州也。守敬按:《御览》九百六十四引作栗洲,洲本作州。树木高茂,望若屯云积气矣。林中有栗堂、射埻,甚闲敞,牧宰及英彦,多所游薄。守敬按:《肥水注》,迎送所薄,与此言游薄同。《名胜志》改薄作嬉,失之。其城上西北隅,高祖以太和中幸悬瓠,守敬按:《魏书 高祖纪》太和十八年、二十二年,两至悬瓠。平南王肃守敬按:《魏书 王肃传》,太和中以功进号平南将军,除豫州刺史。起高台朱《笺》曰:一作斋。守敬按:明抄本作斋,吴本作台,《寰宇记》引作堞,误。于小城,建层楼于隅阿,守敬按:《一统志》,悬瓠楼在汝宁府城西北隅,今废。下际水湄,朱作堨,《笺》曰:一作湄。赵、戴改。守敬按:明抄本作湄。降眺栗渚,朱脱眺字,赵据《寰宇记》增,戴增同。左右列榭,四周参差竞跱,奇为佳观也。守敬按:《寰宇记》、《名胜志》引,并改奇作殊,未识郦氏词例也。详见《沁水》篇。
又东南,过平舆县南。朱《笺》曰:一作平兴。按《汉志》,汝南有平舆县,舆音豫。守敬按:《史记 王翦传》作平与,此《注》澺水下引之。《笺》一作平兴,兴当与之误。《史记 集解》,与音余。《汉志 注》与音豫。
溱水出浮石岭北青衣山,会贞按:《地形志》,初安郡怀德有青水山、浮石山。水为衣之误,当以此正之。《通鉴》梁中大通二年,陈庆之破魏颍川刺史娄起等于溱水。胡《注》引此文,浮石岭北作东北。《名胜志》,确山在确山县南十四里,又谓之浮石岭。非古浮石也。古浮石在青衣山北,青衣为溱水所出,二水均远在今确山县之西。今水曰吴砦河,出泌阳县东南山。亦谓之青衣水也。东南径朗陵县故城西,守敬按:汉县属汝南郡,后汉、魏、晋、宋因,齐废。在今确山县西南三十五里。应劭曰:西南有朗陵山,会贞按:《汉志》颜《注》引应说,朗陵山在西南。《元和志》,朗陵山一名大朗山,在朗山县西北三十里。《寰宇记》,在县北三十里。唐、宋朗山县,即今确山县治。古朗陵县在确山西南,若山在朗山西北及北,是在古朗陵县东北矣。又《方舆纪要》,朗陵山在确山县南四十里。《一统志》,在县东南四十里。是在古朗陵县东南矣。俱与应说西南不合,当是后人傅会也。县以氏焉。世祖建武中,封城门校尉臧宫为侯国也。会贞按:《后汉书 臧宫传》,建武十五年封,迁城门校尉在后。溱水又南屈径其县南,又东北,径北宜春县故城北,朱《笺》曰:《汉 地理志》,汝南郡有宜春县。《后汉 郡国志》作北宜春。守敬按:魏、晋仍曰北宜春,属汝南郡,宋废。《地形志》,义阳郡真阳有宜春城。
在今汝阳县西南六十里。王莽更名之为宣孱也。豫章有宜春,故加北矣。守敬按:《后汉书 注》同,宜春见《赣水》篇。元初三年,朱元初讹作永元。赵改云:《后汉书》,安帝即位,建元永初,后改元初。后父之封,在元初三年,见《后纪》。戴改同。安帝封后父侍中阎畅为侯国。溱水又东北,径马香城北,守敬按:《地形志》,义阳郡平阳有马乡城,乡、香音同。今有马乡店,在汝阳县南六十里。又东北,入汝。会贞按:今吴砦河自泌阳县东流,径确山县,又东北,至汝阳县南,入南汝。
汝水又东南,径平舆县南,守敬按:故县在今汝阳县东北,[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