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寸,云:《魏书》作二寸。会贞按:《书钞》、《初学记》、《御览》六百五十二引《魏志》并作二寸,《御览》三百七十七作六寸,误。白发,着黄单衣、黄巾,朱巾上无黄字,全、赵、戴同。会贞按:《魏志》有黄字,《书钞》、《初学记》、《御览》引同。《宋书 符瑞志》亦同,此脱黄字,似衣巾为一事,今增。拄杖,呼民王始语云;今当太平。十二月,天禄永终,历数在晋。遂迁魏而事晋。
又东过獂道县南。守敬按:两汉、晋《志》并作道。《地形志》渭州作桓道。宋、齐县有迁徙,志并作桓道。《史记 秦本纪》则作獂,与此《经》、《注》同,而,《匈奴传》又作。
右则岑溪水,次则同水,俱左注之。朱脱注之二字,戴增,全、赵改俱作其,无注之二字。会贞按:全、赵非也。左则过水右注之,朱作则过水右注之,全、赵改右作合。戴则上增次字。守敬按:此句对上为文,右则左注之,左则右注之,全、赵、戴所改皆非,今增左字。当在今陇西县东。
渭水又东南,径獂道县故城西。守敬按:前汉县属天水郡,后汉汉阳郡,在今陇西县东南二十五里。昔秦孝公西斩戎之獂王于此。朱无于此二字,《笺》曰:宋本作斩戎之獂王于此。守敬按:此《史记 秦本纪》文。应劭曰:獂,戎邑也。守敬按:《汉志》颜《注》引应说。《史记 始皇本纪 集解》、《匈奴传 索隐》亦引。汉灵帝中平五年朱脱中平二字,赵增云:《续志》汉阳郡下,刘昭《补
注》引《秦州记》,中平五年,分置南安郡。全、戴增同。别为南安郡。守敬按:魏、晋、后魏县并为郡治。《地形志》作南安阳,衍阳字。赤亭水出东山赤谷,赵出下据《通鉴 注》引此,增郡之二字。全、戴增同。会贞按:当是胡氏臆增,不足为据。《十六国春秋 后秦录》,姚弋仲,南安赤亭羌人,其先世为羌酋,后内附,汉处之于南安赤亭。章怀《后汉书 注》,赤亭故城在襄武县东南,有赤亭水。此《注》叙渭水径獂道城西,后方叙赤亭水,当是今出八角山至陇西东南入渭之水,或以西流至城北南入渭之水当之,非也。西流径城北,会贞按:谓径獂道城北也。南入渭水。
渭水又径城南,得粟水,水出西南安都谷,东北流注于渭。守敬按:水当在今陇西县东南。《巩昌府志》谓出县南宋板坡,由县南门引入城,则非古粟水之道。古粟水于獂道城南入渭,则在今陇西东南数十里,不得入陇西城也。
渭水又东,新兴川水出西南鸟鼠山,二源合舍。朱《笺》曰:舍,宋本作注。赵云:按舍字不误。会贞按:新兴川今曰广吴河,上源为闾井、良恭二水出岷州之东山,东北流相合。东北流与彰川合,水出西南溪下,会贞按:今曰擦寸河,出故漳县西。东北至彰县南,守敬按:《元和志》,鄣水南去鄣县一里。本属故道候尉治,守敬按:《汉志》,武都郡有故道县,不云有候尉。此郦氏本古地志说。县详《漾水注》。后汉县之,守敬按:后汉陇西郡有鄣县,魏、晋[《晋志》脱。]并属陇西
郡,永嘉后废。后魏复置作彰,为广宁郡治,在故漳县西南。永元元年,和帝封耿秉为侯国也。朱无和字,全、赵、戴增。守敬按:范《书 耿秉传》不载封鄣侯事,互详下卷。万年川水出南山,守敬按:即今遮阳水,出故漳县西南崆峒山。东北流注之。又东北注新兴川。又东北径新兴县北,《晋书地道记》,南安之属县也。守敬按:后汉末置新兴县,属南安郡,魏、晋因,后魏属广宁郡,在今宁远县西南。其水又东北与南川水合,水出西南山下,东北合北水,守敬按:水当在今宁远县西。又东北注于渭水。
渭水又东径武城县西,守敬按:武城县无考。《通鉴》魏甘露元年,姜维从董亭趣南安,邓艾据武城山以拒之。胡氏引此《注》云,盖以山名县也。郦氏不言故武城,当是后魏所立,而《地形志》无之,盖旋废省也。当在今宁远县西。武城川水入焉。津源所导,出鹿部西山,守敬按:鹿部山无考,当即邓艾所据之武城山。[四]今水曰山丹河,出宁远县西南青阳山。两源合注,东北流径鹿部南,亦谓之鹿部水。又东北,昌丘水出西南丘下,东北注武城水,会贞按:今宁远县南有一水,出分水岭,下流与山丹河合,疑即昌丘水。但西北入山丹河,与《注》出西南,东北注武城水异。乱流东北注渭水。
渭水又东入武阳川。会贞按:武阳川即渭水也。《注》多称历某川,此言入,变文也。后渭水入新
阳川同。但此距下武阳溪入渭处尚远,似不得有武阳川之目,疑武阳为武城之误。又有关城川水出南,句。安城谷水出北,句。两川参差注渭水。朱两讹作邱,赵同,全、戴改。守敬按:关城川水当在今宁远县东。今有水出陇西县东南,至宁远县东北入渭,盖即安城谷水也。
渭水又东,与落门西山东流,三府谷水注之,赵从胡渭改与作径,戴改与作有,又删府字。守敬按:此有参错,赵、戴改、删,均未惬。当作渭水又东,三府谷水注之,水出落门西山东流,方合。《后汉书 注》,陇西县东南有落门山,落门水出焉。《元和志》,落门水出陇西县东南落门谷。《方舆纪要》,三府谷后讹为三都谷。宋祥符九年,知秦州曹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