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落魏字。全、戴增移同。应劭曰:魏武侯之别都也。守敬按:《汉志》颜《注》引应说同。《高帝纪》文颖《注》,毕万封魏,今河东河北县,后为秦逼,徙都今魏郡魏县,至文侯孙惠王云云。师古亦言,魏不常都于魏郡魏县[四字疑。]是皆谓魏尝都此矣。然文侯前安有因秦逼徙都事之说。城内有武侯台,守敬按:《一统志》,魏武侯城在元城县南十里,相传魏武侯所置,旧有坛,亦曰武侯坛。王莽之魏城亭也。左与新河合,洹水枝流也。会贞按:此洹水枝津之南水,详《洹水注》。
白沟又东北,径铜马城西,会贞按:城当在今元城县西北。盖光武征铜马所筑也,守敬按:《后汉书 光武帝纪》,征铜马在更始二年。故城得其名矣。
白沟又东北,径罗勒城东,会贞按:城当在今元城县西北。又东北,漳水注之,谓之利漕口。戴云:《魏志》,建安十八年,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河,是也。会贞按:利漕渠详《浊漳水注》载《魏志》文。戴于此备引,偶失检彼篇耳。自下清漳、白沟、淇河,咸得通称也。守敬按:曹操开白沟,遏淇水东入,即复清水之故渎,至此复合漳水,故自下清漳、白沟、淇河,咸得通称也。
又东北过馆陶县北,又东北过清渊县西。
白沟水又东北,径赵城西,会贞按:《地形志》,贵乡县,天平二年分馆陶置,治赵城。《旧唐志》魏州下,后魏天平二年,于今州西北三十里古赵城,置贵乡县。按当在今元县东北。又北阿难河出焉,盖魏将阿难所导,赵云:《元和志》云,魏将李阿难。守敬按:《寰宇记》亦称魏将李阿难,则《注》将下当有李字。二书又云,阿难枯渠在曲周县南十四里。《方舆纪要》,后魏时,广平郡守李阿难凿导漳水以溉田,因名。以利衡渎,守敬按:即衡漳,谓导此水入衡漳也。遂有阿难之称矣。朱遂讹作首,戴改。
白沟又东北,径空陵城西,会贞按:《地形志》,贵乡县有空陵城。在今元城县东北。又北径
乔亭城西,会贞按:城当在今广平县东北。东去馆陶县故城十五里,县即《春秋》所谓冠氏也,会贞按:见《左传 哀十五年》,齐伐晋冠氏。[四九]杜《注》,冠氏,阳平馆陶县。魏阳平郡治也。会贞按:两汉县属魏郡,魏、晋属阳平郡,石赵移郡治馆陶。《地形志》,阳平郡治馆陶城,因石虎之旧。叶圭绶云,在馆陶县西南二十五里。淇水朱淇讹作其,全同,赵改,戴仍此其字,而以下两淇水为讹,亦改作其。会贞按:非也。《注》前明云,清漳、白沟、淇河,咸得通称,故上仍称白沟,此及下三称淇水后,统称清河,故意错出,以见一水而异名。戴不知此其为淇之误,已失之疏,乃反改下两淇字作其,更为谬误。虽他篇亦有称其水者,不得以之例此。又屈径其县北。
又东北,径平恩县故城东。守敬按:两汉县属魏郡,魏、晋、后魏属广平郡。《地形志》,平恩有平恩城。《一统志》,在邱县西。《地理风俗记》曰:县故馆陶之别乡也,汉宣帝地节三年置,以封后父许伯为侯国。[五〇]朱地节讹作元康。赵云:沈氏曰,是地节三年封。一清按:宣帝地节四年改明年元为元康,许广汉以神爵元年病死,无子,绝。元帝初元元年绍封弟子嘉。伯即广汉也。戴改地节。《地理志》,王莽之延平县矣。
淇水戴改淇作其,非。又东径清渊县故城西,守敬按:两汉县属魏郡,魏、晋、后魏属阳平郡。《地形志》,清渊有清渊城。《临清州志》,在州西南四十里。又历县之西北为清渊,故县有清
渊之名矣,赵云:按《汉志》魏郡清渊县,应劭曰,清河在西北。世谓之鱼池城,非也。
淇水戴改淇作其,非。又东北径榆杨城北。当作轑阳,详下。汉武帝朱讹作昭帝。封太常江德为侯国。文颖曰:邑在魏郡清渊,赵云:按褚《表》作潦阳。小司马曰,《表》在清河。《汉表》作轑阳侯江喜。《地理志》清河无潦阳,或是魏郡清渊县。又褚《表》,江德以捕淮阳反者公孙勇侯,是武帝,非昭帝。会贞按:《汉书 昭帝纪》,元凤四年,太常轑阳侯德免为庶人。《注》引文颖曰,轑音料,德,江德也,轑阳在魏郡清渊。以《昭帝纪 注》及《汉表》并作轑阳证之,则褚《表》作潦,乃传抄之异,此《注》作榆,又形近致讹。《汉表》江德作江喜,亦非。古德字作 ,与喜形近也,世谓之清渊城,非也。守敬按:谓轑阳城在清渊县耳,而世遂以清渊目之,故以为非。
又东北过广宗县东,为清河。
清河东北径广宗县故城南。守敬按:后汉县属巨鹿郡,魏、晋属安平,后魏属广宗郡。《地形志》,广宗有广宗城。《一统志》,在威县东。和帝永元五年,封皇太子万年为王国。朱和帝讹作顺帝。全、赵引沈氏曰:范《史》章八王,少子广宗殇王万岁,以和帝永元五年封。《注》未核。戴改和帝。守敬按:《后汉书 和帝纪》,永元五年,封皇弟万岁为广宗王,与《章八王传》合,此作皇太子,误。田融言,赵立建兴郡于城内,会贞按:田融言赵武帝十二年,立建兴郡,治广宗,已见《河水注》
张甲河左渎下。置临清县于水东,自赵石始也。会贞按:《地形志》有临清县,太和二十一年置,属阳平郡。盖因赵石之旧。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