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之谷熟在今和州西北、历阳之酂在今和州北,置新昌郡,隶徐州。案新昌郡,《宋志》一作“平昌”。其实《宋书》“平昌”一见,“新昌”两见。又《通鉴纲目》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以蔡兴宗为新昌太守,则平昌字之讹也。《通志/沿革》谓南齐改平昌为新昌,非是。又旧志云:宋明帝时魏取淮北 ,侨徐、兖于淮南,淮阳立兖州,钟离立徐州。是地分隶二州之境。据《通鉴纲目》:明帝泰始二年,侨立徐、兖、青、冀州。注云:兖州治淮阴,徐州治钟离。则淮阳字误。又据《宋志》,先隶南兖,后改隶徐,并非分隶,且隶兖于元嘉时,兖亦不在淮阳。《太平寰宇记》:废顿丘城在永阳县东一里。宋明帝割秦郡顿丘以立新昌,即此处也。
齐为新昌郡治,隶北徐州,仍割置沛县。
《通志》:齐新昌郡,治顿丘。《南齐书/州郡志》:新昌郡:顿丘、谷熟、尉氏。又,北徐州镇钟离,宋泰始末年属南兖。案《纲目》:泰始二年,南兖治淮阴。此应其末年以钟离改南兖治。永徽元年置州,割为州治。《废帝纪》:割南兖州之钟离。本此。旧志云:齐为新昌郡,属豫州。今考《南齐志》惟南谯郡属南豫州 ,而新昌郡固隶北徐州。又,沛郡相萧沛。案系是时仍割置沛。
梁为新昌郡治,兼谯州治。又析置高塘郡,并隶谯州。太清三年入东魏 ,寻入北齐。
《隋书/地理志》:清流,旧曰顿丘,置新昌郡及南谯州。兼梁与东魏、北齐并陈并言。《寰宇记》 :梁大同二年,割北徐州之新昌、南豫州之南谯、豫州之北谯凡三郡,立为南谯州。案《魏志》 :萧梁所置,止曰谯州。陈于盱眙立北谯州,始以新昌所治为南谯。则诸书于梁称南谯者缘此,追称之也。《魏书/地形志》:谯州,萧衍置,魏因之,治新昌城。领郡四,新昌郡领县四:赤湖、荻港、薄阳、顿丘。案《舆地纪胜》 :荻港在清流县西北二十里。《州志》:赤湖在州西十里,薄阳坝在州南二十里。即二县故址。又今县东南四十里界六合有赤山湖,全椒县西北六十里有赤脚湖,或有一赤湖命名处。又高塘郡领县四:平阿、盘塘、石城、兰陵。案旧志:高塘城在县东北六十里。《魏书/地形志》:高塘郡,隶谯州。《隋志》:废高塘入顿丘。即此。《通鉴纲目》:梁太清三年,东魏取梁司州。注于是东魏尽有淮南之地。
《南史》:梁绍泰元年,谯、秦二州刺史徐嗣徽举兵反。史略谓齐因纳萧渊明归地,及渊明废,徐嗣徽以谯、秦二州降齐,江北悉没 。又案旧志:北齐宣帝时,徙南谯州于新昌郡。误以陈宣帝为齐宣帝,兼误北谯州为南谯州。至云:北齐宣帝时改北谯为临滁,领县三,曰新昌、临滁、高塘。据《隋志》:全椒,梁曰北谯,置北谯郡。后齐改郡为临滁,亦在全椒。而齐无地志,莫详。所领县以高塘言,则为郡,自梁至后周始废为县。以新昌言,则至陈犹为郡,至隋始改顿丘县为新昌县。又皆不在北齐时。
陈为新昌郡治,兼南谯州治隶焉。太建末入北周,废州之高塘郡为高塘县。
《通鉴纲目》:太建五年,陈击齐,取江北数郡。瓦梁、庐江、历阳、合肥皆降于陈,高堂、齐昌、瓜埠、胡墅等城亦降于陈。《隋书/地理志》:盱眙,陈置北谯州。《陈书/宣帝纪》:太建五年,割南兖州之盱眙属谯州。应即北谯州之置。六年,诏赦南谯等州。应即新昌之谯州,别称南谯州之始。七年,移谯州镇新昌。据《隋志》:盱眙,陈置北谯州,寻省。应即省其割为北谯州之地,移入新昌郡属。《纲目》:太建十一年,周取陈江北地。南北兖晋三州及盱眙、山阳、阳平、马头,秦历阳、沛,北谯、南梁等九郡民。按此北谯或即移入南谯州,后州降为郡。又马头郡,刘宋置,陈末废。按《通鉴辑览注》:马头郡,在今江南怀远县。《纲目/质实》谓在来安县北七十里。非是,详马头山注。
《方舆纪要》:梁置高塘郡,后周改为高塘县,隋初省入顿丘县。按此高塘改县,或即属治顿丘之新昌郡,故隋初省入。
《通志》:高塘故城在来安县东北白塔镇西 ,又有古城,在县北八十里,疑即乐鉅。案此乐鉅亦附近顿丘 ,故隋初与高塘一并省入。又旧志:齐改新昌为永阳,地属永阳郡。陈宣帝时北齐取淮南,废永阳,于秦郡置秦州。已而陈破齐,尽复故地,仍为永阳,地今改县。自宋暨梁俱属南朝。梁太清末侯景乱,袭谯州,陷入北魏。明年,高洋废魏主而承其统,是为北齐。则取之者北魏,非北齐;失淮南者梁,非陈宣帝也。迨北齐主高洋纳萧渊明,陈霸先废渊明而立梁敬帝 。徐嗣徽以谯、秦二州叛入齐。盖齐因纳渊明,故复以归梁,渊明废,故复叛入齐也。至陈宣帝太建五年,克复江北,是地始为陈有。十一年复陷入北齐,后归于隋。又考《南齐地志》无永阳郡 ,顿丘仍属新昌。迨后梁置谯州亦治新昌,故后魏因梁仍为新昌,惟《南史/张欣泰传》:其父兴世,齐建武四年出为永阳太守。《陈书》:皇子伯智封永阳王。皆不详的在何地。
隋初并乐鉅、高塘,改置新昌县,为滁州治属焉。寻改清流县。大业初,罢州,属江都郡。
《隋书/地理志》:高祖开皇三年废诸郡。注罢郡为州。炀帝嗣位,寻即改州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