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亦寝 。盖开河为农人之利,而商贾图便其私,农岂商敌哉?呜呼,是言然。彼商者亦无天道哉!


附疏朱家山农田水利河道记嘉庆九年四月勒石
内阁中书陈秋水

江浦六合之交朱家山,旧有溪涧,可分泄滁河入江。水道由张家堡之煨罐桥入口,曲折逦迤,至宣化桥出口入江,若门阀然。前明时惑于堪舆 ,任废不治。我朝雍正年间高制府浚之未畅。乾隆十九年制军鄂公奏修,旋淤。日积岁甚,土坚厚,与山石埒 ,于是分泄之路塞。而环滁皆山,每遇夏秋,大雨时行,各路来水暴发,惟由滁河一道纡曲行百数十里方抵瓜埠入江,其濒临滁河之滁州、全椒、来安、六合、江浦五州县,壤地毗连,众流汇合,奔腾直注,凡数千顷良田不逾时即连为巨浸。虽筑围御之,其力猛而围不能任,其势涨而围不能障,其冲突漫溢而漂庐舍、溺丁口、淹禾穑者,以岁计之,十之六七焉。民之望拯于官也,已阅数十年 。制府会稽陈公下车轸之告其民曰 :以围堵不若以河泄,旧有河可复也。然考之志乘 ,有开河十害之说,采之舆论,或云:旱则泄尽而无可溉,涝则六合为下流所归。由宣化桥涌而上,山水由煨罐桥散而溢,而六合鱼鳖焉 。且下有石脊界之,殆不可凿。制府曰:否。江南之农民畏涝而不畏旱,且有泱泱之滁河分资之,而虑无以溉,饰说也 。六合虽洼下,数百年来耆献所传 ,江水未尝逆上宣化桥,六合居其北,势更高,其无涌与溢之害可知。且造物生数千顷膏腴之产以赡斯民,而复生朱家山之石脊界之,使不得泄而尽淹之,无是理。前乎此有疏之者,吾何为独不可。谋之方伯太原康公,意相符,乃亲诣周历相度,探之无所为荦确磊块者,值农隙筹款募夫,山旁觅萧寺信宿其中,尅期举事 。募者踊跃趋工,捷于响应,互相呼助者,半携妇子荷畚疀 ,欣欣然有喜色而来,人众而工倍焉。三阅月而河成,河之丈四千七百有十,深与广如其地之宜,河之费白金四千有奇。河之工始于癸亥之腊,逾年三月毕工。非常之工,何其费啬而成敏也 ?事难谋始,惟断乃成。其为工也鉅,民不能谋;其为计也远,民不知谋。以不能谋、不知谋之事,而大府为之谋。不能者,民之智;能者,民之力;不知者,怵其成之难;知者,乐其成之利。是以不募而至,不董而劝,不劳而竣也。数十年间,比岁而漂庐舍、溺丁口、淹禾穑之区,一旦高枕而卧,恬然以熙,出作入息,计日而喜,有年自今兹始。予始至钟山,从游诸生乐其工之成,为予陈颠末。方伯属予录其事,以示后之生斯土与守斯土者时修治之,无或废也。是为记。

来安县志卷六
安徽滁州来安县知县汜水刘廷槐重修

学校志
学宫建置 礼器 祭器 乐器 学额 学田 书院义学附


学宫建置

儒学 宋崇宁初,县令魏渊博建于县治东北隅 。相传即今开元观地。建炎中毁。元至元三十年,县尹徐荣重建 。至正七年,县尹蒋居仁重建。明洪武十四年始移建今地。案旧志谓明洪武时移建城内东南隅。所载元至正七年《重修儒学记》云 :旧有学 ,在县治之东南。“南”字盖“北”字之讹。永乐元年知县徐仕禄、成化八年知县赵礼、十六年主簿张铠 ,相继重修。嘉靖元年,知县孙谥增修构讲堂学舍。二十三年知县顾问、三十六年知县魏大用,俱加修葺 。隆庆三年,知县刘正亨重修,始建青云楼。万历十八年,知县郑元辅重新殿庑 。二十年,教谕史载道建尊经阁 。三十六年,教谕吴建节辟儒学、道义二门 。在文庙左右。崇祯年,知县袁翎重修。国朝康熙二十三年,知县乔嵩、教谕朱端倡众修。周蔚捐黄金二十两。四十二年,训导徐衮重葺 。乾隆初年修。贡生任瑞捐银五百两 。三十二年,知县韩梦周,五十八年,教谕许肇俊节次补修。嘉庆九年,知县钟希贤修泮池、棂星门 。十年,罚锾修大成坊 。二十三年,知县杨炘倡捐,前后通修。道光元年,详复雁塘公田,以资岁修。其规制:文庙规制已详《坛庙》。大成殿后为明伦堂 ,雍正八年,知县伍斯瑸、教谕金本仁、训导尹东序修。堂中刻“明伦堂”三字,正屏书“大学圣经”,东西壁嵌“忠孝廉节”四大字,并摹刻朱子书堂前两厢 ,左为日新斋,右为时习斋 。堂后为尊经阁,明为会馔堂 ,后易以楼,更今名。康熙四十四年,教谕方琪重葺。阁后为教谕宅,即阁下为堂。堂西为训导旧宅,自裁教谕后,训导历居正署,其宅遂圮 。迨复设教谕 ,康熙五十七年,知县张晋捐稻三百石建训导宅。道光八年改南书院。西耳坊西南为训导新宅。道光七年,知县刘廷槐以公所改置。儒学东为魁星阁 ,旧有阁在文庙前,嘉庆三年二月灾 。嘉庆八年,知县钟希贤倡捐移建今地。嘉庆十四年,郝贞女捐赀四百金蒇其事 。又东南为文星阁。道光二年,知县杨炘建,在小南门上。其旧有而今废者:青云楼、即今文星阁处。敬一亭、旧志:在明伦堂西。嘉靖十年,知县陆宗俊建,后废。四箴碑有 训导宅。乾隆五十八年,教谕许肇俊重建于崇圣祠前青云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