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年县志十景图作“八石仙踪” ,谓淮南八公,道经来邑,留仙踪于八石山也。事详《十道志》及《太平寰宇记》。今《伍志》作“王母仙踪”,误矣。
舜歌樵乐县北二十里,为邑基之保障。樵歌互答,亦太平乐境也。
天竺迎晖寺在龙山内,山口幽邃,沿溪而入,将六七里,至水穷处。竹木阴翳,禅居隐焉。
龙泉云气山距邑三十里,势如龙蟠。东有伏虎岩,泉流幽咽,云气郁葱。名贤多留题咏。
马岭风声岭距邑九十里,上为白禅村。山高林茂,风声飒然而至,披襟当之,每生远想。
山川山

来安山脉起自六安,逶迤入滁,为五尖山,是为来邑祖山。自六安历庐州西陲,延袤百余里 ,行平塘小焰而起五尖山,又平地分脉出东支、北支。北支起南将军庙皇甫山,东趋州治 。又其先,皇甫直北而行者,渡牵驴坂至磨盘山,稍东为仙居山、大岱山,转南为牛头山,东行为矾山、小岱山,又转北从严家集起嘉山,走信山,转龙窝,经舜歌、银杏以底县治 。左界来安水,右界小涧水,棋布星罗,征名如左:
嘉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为县治主干。上有龙王庙。宋庆元间敕建 ,赐号嘉泽。有井,名嘉泽井,有封诰石刻。又有法华寺、七盘岭、锦绣谷、清凉源、白云涧、过溪桥、丹枫栈、分宝岩、钓鱼台诸景。山之西北属盱眙县。宋嘉定十二年,金人寇淮西,自盱眙犯来安,李全败之于嘉山,即此。故垒犹存,周数里。凡山有寺者详后《寺观》。
信山在县西北四十二里。
太平山与信山连。
鲁山
长岭
白肖山皆与嘉、信两山相连。
破山在县西北五十里,悬崖对峙,如一山分凿。
浮山在县西北四十里,上有宝积寺,后废,塔存,下有涧。
莲荷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顶有莲花池。
独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孤峰矗立,上有寺三重,俱历峻级而登,多古佛像,每至佛诞日 ,香火甚盛。
清河岭在县西北八十里,双源沛—出于此,去为清流河 。
网鹰山在县西北六十里,树林阴翳,多鹰鸟,猎者率网捕于此。
柱子山在县西北四十里。
香炉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二山俱以形名 。
练寺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双源沛—出于此。旁有孔雀寺,旧称名胜寺,东曰浮林,产浮石,体轻质黄,入水不沉。一名浮石岭。
岑湖山在县西北二十二里,旧有开元观。
雨山在县西北二十里。
乌龙山《明一统志》:在县西十八里。上有乌龙王庙,祈雨辄应。旧有茅司徒庙。《通志》:宋绍兴初,县多虎,有石尉者立茅司徒庙于此,率兵捕逐,害遂除。又有黑龙泉,出石窦 ,旱潦无盈涸。
磨山在县西十三里。
八石山在县西十里。巨石叠砢,耸立山岭,丛林环之。《太平寰宇记》:八石山,在永阳县西南十三里。故老相传云,汉时有八仙人在寿春寻淮南王,于此山过,各踞一石坐,故号八石山。《十道志》:即淮南八公憩石处。一曰八公山,亦名八仙山。
马岭在县北九十里。来安水出其下。上为白禅村,村旁有石羊石虎蹲于茂草,不知为谁氏冢。案《隋地志》:县有白禅山。旧志疑即五湖山,以地有白禅村也。据此亦有白禅村,《隋志》所云或即此。并存备考。
马头山《明一统志》:在县北七十里。俗传有龙经过。又石上有人马足迹。欧阳泉曰:旧志依《纲目/质实》以马头郡即来安之马头山 ,其说非是。考《通鉴》:梁天监五年,魏攻马头,拔之。武帝命修钟离城 。胡三省注云 :马头城在钟离之西。马头既陷,魏必东攻钟离,故预为之备。是年,梁取魏合肥,魏人守寿阳,于马头置戍。又普通五年,梁取寿阳,亦置戍于此。《通鉴辑览注》 :马头城,今在江南怀远县。则《质实》以来安之马头山当之,非也。
郑家山在县北六十里。
矾山在县北六十里。《通志》:山中 练成白矾,下为长沟水。
宝山在县北五十五里,下为宝山集。
续村口山在县北五十里。
门槛岭在县北四十余里,岭势高峻,横截南北,有一径可通往来,立门阙于上 。
岳家山在县北四十余里。
斗山在县北四十里。
峦楼山在县北三十六里。
卧羊山《明一统志》:在县北三十五里,形似卧羊。
塔山在县北三十五里,卓立如塔,河流转抱。
龙窝山在县北三十二里,迤逦来自信山,如龙之蟠曲。上有龙窝寺,今废。案此与盱眙龙窝寺异。
大迪山在县北三十里,上有石坑。
尖山在县北三十里,来安水经其东崖,囤仓集居其西麓。《方舆纪要》 :石固山北五里为尖山,其山特出,下临大涧。
舜歌山在县北二十五里。山有二泉,一东流可资灌溉,一自西麓吉祥庵后石罅中出,名观音泉,北有石濑石谷,人迹罕到。
乌石山在县北二十五里,山多乌石。
梅子山在县北二十三里。
伏牛山《明一统志》:在县北二十一里,形似伏牛。
银杏山在县北二十一里,俗名□ 厉山,嶙峋多石,为县治胎息 。
马鞍山在县北二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