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里。户二十一,丁口一百五十九。

  新陂庄在县北六十里。户九十二,丁口六百一十。

  嵌头子庄在县北五十五里。户二十七,丁口一百二十四。

  过溪庄在县北五十五里。户二十五,丁口一百五十四。

  竹围子庄在县北五十五里。户九,丁口五十一。

  水沟尾庄在县北五十五里。户八,丁口四十四。

  白沙墩庄在县北五十五里。户三十五,丁口二百九十六。

  树林子庄在县北五十八里。户三十二,丁口一百六十。

  草漯庄在县北六十里。户一百二十九,丁口八百二十三。

  青埔子庄在县北六十五里。户二十一,丁口一百六十。

  双溪口庄在县北七十里。户五十二,丁口四百四十。

  塔子脚庄在县北六十五里。户一十六,丁口一百一十二。

  大仑尾庄在县北六十五里。户一十三,丁口五十六。

  港子嘴庄在县北六十五里。户二十二,丁口一百五十八。

  溪州底庄在县北七十里。户四十七,丁口四百一十八。

  二陂港庄在县北七十五里。户二十一,丁口一百五十九。

  内海漘庄在县北七十五里。户八十四,丁口六百零九。

  外海漘庄在县北七十五里。户二十,丁口一百四十八。

  照镜庄在县北七十五里。户一十七,丁口一百四十二。

  尖山子庄在县北七十五里。户一十四,丁口一百五十四。

  横山庄在县北七十五里。户一十七,丁口一百四十三。

  大邱园庄在县北七十五里。户四十四,丁口三百三十四。

  大庄头庄在县北七十五里。户二十,丁口一百四十七。

  后公馆庄在县北七十五里。户一十五,丁口九十五。

  田心子庄在县北七十五里。户二十,丁口一百五十七。

  新馆庄在县北七十五里。户一十三,丁口八十一。

  后厝庄在县北七十六里。户一十三,丁口一百二十八。

  圳股头庄在县北七十六里。户三十一,丁口二百九十八。

  陂脚庄在县北七十六里。户三十,丁口二百五十五。

  海丰陂庄在县北七十六里。户三十七,丁口二百八十一。

  湳子庄在县北七十五里。户一十七,丁口一百四十三。

  埔心庄在县〔北〕七十五里。户四十九,丁口四百三十八。

  三块厝庄在县北七十五里。户四十二,丁口二百三十六。

  五块厝庄在县北七十五里。户一十九,丁口一百六十三。

  大埔庄在县北七十六里。户四十九,丁口三百四十一。

  埔顶庄在县北七十六里。户二十七,丁口一百八十。

  水头子庄在县北七十六里。户一十七,丁口一百四十三。

  大牛椆庄在县北七十八里。户二十六,丁口一百七十九。

  沙仑庄在县北八十里。户三十二,丁口一百七十。

  倒厝庄在县北八十里。户三十二,丁口二百九十八。

  鼓亭庄在县北八十里。户二十二,丁口一百二十八。

  竹堑堡社

  竹堑社在县北八里。土名新社。屯丁九十四名,余丁口三百九十。

  附考

  「府志」「厅志」皆作距城十里。按竹堑社未归化之先,本在香山(距城十里);后迁于竹堑,再迁于旧社(距城三里)。至乾隆年间,始再迁今所(详见「竹堑堡碑碣」附录「新社采田公馆记」。旧时丁口千余,厥分七姓:曰钱、曰卫、曰廖、曰三、曰潘、曰黎、曰金。今惟钱姓丁口最繁盛,计有二百。卫、廖、潘、三等四姓每姓丁口只有数十,其黎、金两姓则已绝嗣矣。自乾隆以来,番皆聚居新社。咸丰四年闽、粤分类,番被肆扰,皆散居竹堑堡之番子陂、■〈犂,牜代禾〉头嘴等庄及竹北堡之枋寮、新埔、咸菜瓮等庄。其留居新社者,今不过三、四户而已。

  又查竹堑堡番之未归化者,皆散入内山。其初归化之时,番性未驯,有番丁潜入竹北堡之新埔山设伏杀人,因名其地为杀人窝(后改名为太平窝)。汉人知之,群问土目理较;该番等亡入五指山,复为生番。今竹堑堡五指山一带及竹南堡狮里兴一带之番,俗称合番子者;盖皆其种类云。

  竹堑社番被化已久,散居竹堑、竹北两堡各庄。其饮食、衣服、嫁娶、丧葬,皆与齐民无别;谨据实登载。此外,如五指山前之合番子各社,山后之西鳌、十八儿石、嘉禄、巴喇包等社,油罗溪南之大油罗、小油罗,溪北之木树仁等社,名目甚多,皆在竹堑堡界内。偶于见闻所及,于叙山处附见一二。其生番社共有若干、各社丁口共有若干?此间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