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寺(1)下。其寺寺前有五风楼,九间大/殿,九间讲堂,一万斤钟。大悲院有铸金/铜大悲菩萨四十二擘,高一丈二尺。修造/功德主、大德内殿供奉慧胜大师,赐紫澄隐。/弥勒院主内殿供奉净戒大师,赐紫澄漪。次有/经藏院,有大藏五千六百卷经并足。文殊/院有长讲《维摩经》座主继伦。门楼院/有讲《唯识论》、《维摩经》、造《药师经抄》座/主道枢。
  寺后有三学院(2),内长有诸方/听众,经、律、论进业者共八十人。院主/讲《唯识论》、《因明论》、《维摩论》。六时礼忏,/长着布衣,不见夫人娘子。有寺主/大德赐紫讲《维摩经》及文章怀真。/药院有长讲《法花(华)经》、六时礼忏、着布衣崇德。/
五月廿一日,从北京(3)出至白杨树店冯家宿,/计五十里。五月廿二日到大于店尹家栢宿,/计七十里。五月二十三日到忻州(4)南赵家/店六十里。廿四日从忻州行至定/相(襄)县四十里张家宿。
廿五日从定相(襄)(5)/起,至台山南门建安尼院宿,计四十里。文殊堂后/大榆树两个。廿六日从建安尼院起,至大贤岭(6)饭,四十里兼过/山,名思良岭(7)。/
又到佛光寺(8)四十里宿。廿七日夜见圣灯,一十八遍现。/兼有大佛殿七间,中间三尊两面文殊、普贤菩萨。/弥勒阁三层七间,七十二贤、万菩萨、十六罗汉、解脱/和尚真身塔、锁骨子和尚塔,云是文殊、普贤化现(9)。/常住院大楼五间,上层是经藏,于下安众,日供/僧五百余人。房廊殿宇更有数院,功德佛事/极多,难可具载。/
廿九日从佛光寺起,又至圣寿寺(10),尼众所居,受斋/食,相去十里。斋竟,又行十里至福圣寺(11),寺有(后缺)
(后缺)
[题解]
王重民《敦煌遗书总目索引》:“S.0397号,五台山行记拟。说明:本号前后两片,似倒置文言某年五月二十一日从北京(太原)出发,五月二十三日到忻州南赵家店,二十五日从定相(襄)至五台山南门建安尼院,于是即参拜佛光寺、圣寿寺、福圣寺及其圣迹。另片专记大安寺情况,并寺内各院主讲大师,计弥勒院为澄漪,文殊院为继伦,门搂院为道枢,药师院为崇德。”黄永武《敦煌宝藏》亦定名为《五台山行记》。本卷首尾残缺,残存三十一行。据《宋高僧传》卷三十三《息尘传》,本卷当写于后唐长兴二年以后。
[校注]
(1)大安寺:太原名寺,在河东城内。见P.4648号《往五台山行记》。
(2)大安寺三学院,后唐长兴二年所建。《宋高僧传》卷二十三《晋太原永和三学院息尘传》曰:“于天祐二年,李氏奄有河东,武皇帝请大安寺净土院四事供养,专览藏教,修炼生业,设无遮大斋,前后五会。……后唐长兴二年众请于大安寺后,建三学院一所,供待四方请众。时又讲华严新经,传授于崇福寺院继晖法师,由是三年不出院门,一字一礼华严经一遍,字字礼佛名经。共一百二十卷。”
(3)北京:即太原。《新唐书·地理志》:“北都,天授元年置,神龙元午罢,开元十一年复置,天宝元年曰北京,上元二年罢,肃宗元年复为北都。”《旧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并同。后唐同光元年以太原为西京,建都洛阳后,又改太原为北京,后晋、后汉继之。
(4)忻州:《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忻州“南至太原府一百八十里。”《元丰九域志》卷第四作一百六十五里。《资治通鉴》卷二六三昭宗天复二年胡三省注:“晋阳北至忻州一百七十里。”
(5)定相:诸志并作“定襄”。《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作四十五里。
(6)大贤岭:按里程在唐五台县附近,其确切地望待考。
(7)思良岭:《宋高僧传》卷二十二《唐五台山善住阁院无染传》:“近闻佛陀波利自西国来,不倦流沙,无辞雪岭,而寻圣迹,高宗朝至五台山思量岭,启告扣礼,乃见老人。”
(8)《古清凉传》卷上:解脱和尚“自尔常顿法华,并作佛光等观。”“南台,……台西有佛光山,下有佛光寺,孝文所立,有佛堂三间,僧室十余间,尊仪萧穆,林泉清茂。”《广清凉传》卷上:“佛光寺,燕宕昌王所立,四面林峦,中心平旦。宕昌王巡游礼谒,至此山门,遇佛神光,山林遍照,因置额,名佛光寺,唐正观七年,五台县昭果寺解脱禅师重加修建,事如惠详传所说。”会昌灭佛,佛光寺被废,《宋高僧传》卷二十七《唐五台山佛光寺愿诚传》:“无何,会昌中随例停留,唯诚志不动摇,及大中再崇释氏,选定僧员,诚独为首矣。遂乃重寻佛光寺,已从荒顿,发心次第新成,美声洋洋闻于帝听。”S.5473号《五台山赞》:“佛光寺里不思议,玛瑙珍珠青殿基,解脱和尚灭度后,结跏跌座笑议议。”
(9)《宋高僧传》卷二十七《唐五台山佛光寺法兴传》:“即修功德,建三层七间弥勒大阁,高九十五尺,尊像七十二位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