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三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今敦煌南二百里有党城,与《沙州图经》所记子亭镇方位、里距、水道皆合,今设肃北蒙古自治县于此。”归义军时除设镇外又于此设县。关于归义军时期设镇,向达先生在文中考证了六镇中的子亭、雍归、悬泉三镇。黄盛璋据P.4640《归义军破历》,钢和泰藏于阗文《使河西记》等考证曹氏时归义军八镇为寿昌、常乐、悬泉、新城、子亭、雍归、会稽、玉门。但对新城镇考释有误。新城镇,P.4640(五见)、《新城镇遏使张宝山书状》(三见)、S.5465(一见)、S.5863(一见)等多处捉到。S.374号文书提到新乡镇,黄盛璋先生以为新乡即新城:“晋元康五年置新乡县,隆安四年西凉增置会稽、广至、常乐、新城四郡,治新乡县,后周废为镇。”据《隋书·地理志》新乡在隋酒泉郡玉门县界,而新城据敦煌文书在敦煌县界:P.3193背《残牒一通》:“可新城南请受地六十亩”,P.3396号“新城河母三界赵阎□果园”,又P.3650号:“武陵、新城,后假敦煌,西沙州是也。”是新城应在敦煌县境,S.514《唐大历四年沙州敦煌县悬泉乡宜禾里手实》确定了新城的具体位置:“一段壹亩口分,城东十五里瓜渠,东河,西新城,南荒,北路。”归义军时的新城镇当在此。《归义军破历》中出现次数最多,可见其地位之高。新乡镇,当别于新城镇之外另一镇,黄先生混为一镇,误也。又P.2155背:“……领达坦贼壹百已来于瓜州、会嵇两处,同日下打将人口及牛马。”P.3721、P.4640提到会稽镇。瓜州是否为镇,P.2814《悬泉镇遏使安进通状》:“走报常乐,瓜州两镇收什(拾)人口、群牧,□备提防讫。”疑瓜州即为一镇。归又军时期镇县并提,如S.5606号等。设镇处基本都设县,如子亭、寿昌、常乐、新城等。基本可以肯定归义军时实行镇县双重制政区。当时归义军四面受:敌经常发生战争,需要行政系统外别设一套完全军事化的体系。
  (7)山阙烽,向达前文曰:“所谓山阙烽,当即在今西千佛洞稍西,党河至是北流,冲破山峡,复转向东北约八十里,:、以至敦煌附近,然后筑堰分水。”
  (8)鸣沙流山:罗振玉《沙州志残卷校录札记》(以下称“罗校”),“96字疑衍。”P.2691号、S.5448《敦煌录》、《元和郡县图志》、《旧唐书·地理志》并作“鸣沙山”。
(9)井泉,即今月牙泉,在今敦煌县南十里鸣沙山中。
  (10)鸣沙山:S.5448《敦煌录》亦有载。《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沙州敦煌县:“鸣沙山,一名神沙山,在县南七里。今按其山积沙为之,峰峦危峭,逾于山谷,四面皆为沙垅,背如刀刃,人登之即鸣,随足颓落,经宿风吹,辄复如旧。有一泉水,名沙井,绵历古今,沙填不满,水极甘美。”《旧唐书·地理志》:“鸣沙山,一名沙角山,又名神沙山,取州名焉,在县七里。”
  (11)马圈口:P.4640《归义军破历》:七月二十三日“支与水司马圈口赛神用鹿纸叁拾张”。P.2641“马圈口迎于阗使”。是马圈口既有大堰,也是管理大堰的水司祭祀水神的地方,为沙州向西到寿昌县必经之地。
  (12)锸:即铁锹。《汉书·沟洫志》“举絃成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泾,指泾水;河,指黄河。
  (13)沙州城,清·常钧《敦煌杂钞》:“沙州之西本有故城,即汉敦煌郡治。因党水北冲,圮其东面。”《肃州志·沙州卫志》:“今按沙州旧城,即故敦煌郡治。在今沙州之西,墙垣基址犹存。以党水北冲,城垣东圮。”是党水在城东。又本卷一所故堤说沮渠蒙逊所筑以灌敦煌城,“其堤多毁,东面北面基址步存。”濠堑水条:“潦绕城四面,……至东北流出,去城七里投入大河。”是沙州城在甘泉水西面。
(14)北府渠,本卷七所渠条有载。
(15)东河,唐沙州敦煌县主干渠之一,称“东河河母。见《敦煌水渠》注(52)。
(16)神农、阳开二渠,本卷七所渠条有载。
(17)北名都乡渠:“北”字疑衍。罗文不录“北。字。罗校曰:“晋高居诲《便于阗记》‘西渡都乡河至阳关’,即此渠。”
(18)宜秋渠,本卷七所渠条有详载。P.3560《敦煌水渠》亦载有宜秋渠。
(19)苦水,据本卷所述流向、方位即今安西县南黄水沟。
(20)瓜州,唐瓜州城在今安西县锁阳故城。
(21)《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瓜州常乐县:“东至州一百一十五里。”归义军时期于常乐县又置常乐镇。
(22)本卷鱼泉驿条:“东去瓜州常乐四十五里”
(23)即向西北流至庶迁烽,西北二十余里散入沙滷:罗录文阙“庶迁烽”;烽后又衍录,一“於”字;“二十余里”亦阙录。今据《敦煌宝藏》及缩微胶卷,字迹清晰,故兼以纠其误。
(24)雨多即流: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