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武备志艺文志
武备志

营汛



刘宋刺史加都督,领兵南豫,治历阳、姑孰、宣城。齐、梁、陈,兵制如宋。《

通志》
唐武

德三年,置宣州总管府。乾元元年,改采访使为观察处置使,宣歙观察治宣州。顺治、康

熙、乾隆志同。大历元年,复置宣歙饶道观察使,兼领采石军,镇宣州。

《旧唐书志》。大顺元

年,置宁国军,授杨行密节度使。顺治、康熙、乾隆志同
杨吴徐知诰

为宁国军节度使,镇宣

州。《五代史·职方考》。
南唐以东都留守燕王宏冀为宣、润二州大都

督,镇润州。《五代史·职

方考》。以李遇为宣州观察制置使,治宣城。《江南通志》

宋太平兴国四年,以宣州广德县为军。诸军在江淮间镇戍者江南东路,宣城则宁国府

宁国军。《宋史·地理志》。熙宁间,制忠节军,宣城、广德各一。元丰

中,在江淮间者为拣中骑射,江南路宣太平池广德置水军。建炎后,宁国为忠节,为武雄。

《文献通考》。绍兴三十一年,知宣州军事任古,修戎器,设藏

守之。顺治宁国府、宣城县志
元至元十二年,宁国路置总管府。《万历府志》

明洪武十三年

,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领在京各卫所、在外都司卫所。《续文献通考》

。宁国府卫一,

曰宣州,隶京师中军都督府。《江南通志》。隆庆六年,浙盗肆掠,改

徽饶道为徽宁兵备道。

顺治、康熙、乾隆志同。万历三十八年,以安徽池太广兵备道分治宁国

广德各半载。四十二年

,徽宁分设两兵备道,徽安道驻池州,宁太道驻广德。《江南通志》。

崇祯四年,改徽安道为

徽宁道,五年移治旌德县。《徽宁杂纪》
按:明洪武

十八年,仿元万户府制,凡大郡置卫,卫

辖五所,兵五千人;小郡置守御千户所。宣州卫领二所,有经历司、镇抚司,仪门外列中前

二千户所,堂北为旗纛庙,大门外为军器局,其置官指挥使三人,指挥同知三人,指挥佥事



人,幕镇抚司镇抚一人,经历司经历一人。前中所千户正副十二人,属百户十八人。凡指挥

镇抚千百户皆世袭轮掌卫所事,经历则铨授流品,使以文法吏事纲纪卫政。原额兵二千名,



调补北边外,岁漕五百六十四名,南京班操九十八名,成造军器一百名,监守五门城铺一百

二十名,屯田三百名。至本朝改卫为营,始用客将镇守。宣州卫守备专司屯务,其属千总止

供漕运,不事干戈,不登埤,与文吏不殊矣。节录《旧志》
国朝顺

治二年,设徽宁兵备道,

驻宁国府,后移治旌德县。四年,设总镇营,统辖徽宁二府,改宣州卫为宁国营,设副总兵



镇宁国《江南通志》。宣州卫指挥各官改设守备一员,千总二员《乾隆府志》。十年罢宁国

营副总兵官,改设参将《江南通志》。康熙六年裁徽宁兵备道康熙、乾隆志同,雍正十一

年,复设安徽宁池太广兵备道,驻芜湖《江南通志》。嘉庆八年,以

安徽巡抚兼理提督,统辖全省军务,节制各镇,宁国营属焉。


宁国营

按:旧额参将一员,中军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马步战守官兵八百八员。名分,



千把总各弁目驻防六邑险隘处所。顺治十五年,拨调崇明水师营兵一百名,康熙二年,拨调

漕标马步兵五十名。三年,拨调孟河营千总一员,把总一员。雍正二年,拨调战守兵七名入



湖营。五年,拨调步战守兵五名入南汇营。七年,添设外委千把总四员。乾隆四十六年,抽

拨守

兵二名移寿春营。四十七年,武职改给养廉,案内删除官弁名粮,马战兵六名,步战兵二十



名,守兵二十一名。四十八年,删除守兵十二名。五十四年,徽州营调拨外委把总一员,移

置泾、

太二县防汛。
现在官弁兵丁名数
参将一员公粮二十分,内马

粮五分,战粮十分,守粮四分

,改为养廉银五百两。中军守备一员公粮八分,内马粮一分,战粮六分,

守粮一分,改为养

廉银二百两。千总一员公粮五分,内战粮一分,守粮四分,改为养廉银一

百二十两。把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