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左院河下
一在泰和坊东   一在至德观前
一在万松岭上   一在钱湖门里
一在铁冶岭    一在七官宅前
一在十官宅前   一在 龙翔宫前
一在仁王寺前   一在后巿街谢府巷口
一在府治后门   一在三省后
一在六部后    一在护圣寨前
一在便门外萧公桥西瓦子口
一在候潮门外接待寺前
一在候潮门外大郎巷
一在候潮门外福田寺前
一在水府观后   一在护圣教场前
    于潜县
放生池
旧在县南广福院东 绍熙中令邵文炳建浮溪桥因徙溪上
三池
在天目之东北峰下有溪曰大径口小径口世传为龙往来之地未至龙湫数步有潭形如仰箕曰箕潭中有巨石潭水注入上池在山东垂崖下崖高五十仞上有平地数丈名拜斗坛石壁如门峭立对峙以限水之出巨潦泛溢则激而反趋于宁川故山前无水患崖闲有石如狮下瞰潭水登者据石援藤而视毛骨惨栗水流入中池又在垂崖三十仞之下喷泻如雷飞溅岩壁下池接焉池周回三十余丈绀碧深邃幽沕莫测三面皆骈石环绕南溪入大溪至紫溪七十二滩皆发源于此岩下有滴乳民采以疗病岁旱潦 朝廷率遣使函币精祷投之于池洄漩泝流而上已而下沈如有物掣之或少慢复浮而出凡祷者皆然池上有亭曰格思下有石苍潭泓澄可鉴又有乳水潭其上路旁有泉迸出山石闲凛然如冰潭水顺流西溪分堰水入至道宫曲折而至昭庆庙前为弄珠池
月池
在县南门外百步旧以火德星照临之地遂辟此池二贤堂在池北
    富阳县
放生池
旧在县东丹霞观左 绍兴二十年令孙彻建尉韩彦端记后令程珌移置通济桥上
县濠
东至观山西至苋浦斗门二 宣和四年县令胡纺开今湮塞尚存县后一带
    新城县
放生池
在县西七里折桂乡宝胜院前唐天宝中置相传云池深丈余周二里内有洞下通桐庐江
记文【邑人孙清记略曰新城杭之属邑距郡城一百余里环县皆山群峰秀峙势若奔走往往应接不暇而溪流贯其中方时雨浩浩汤汤惊湍急甚而莫之能御逮其止也则朝满而夕已除矣余波清浅映带井疆照耀岩谷明媚可爱自县之西行六七里有所谓鱼池者父老相传唐天宝中置为放生之所质之图经深丈余周二里内有洞穴下通桐江年代深远莫可稽考县人名其溪曰葛溪以谓吴方士葛生仙翁曾炼丹于此鱼池之山实其结庐之地因创为寺又即其潭为池以放生岂亦取其溪山之胜故耶其碑尚存乃唐人遗迹古号鱼池院 国朝祥符初赐名宝胜尝试凭栏而下瞰渊渊乎其深测之凛然使人毛发尽立虽明可以烛须眉而了不知其纪极也意者放生之久变化无常而神物所寓或在是邪岁有小旱邑之吏民多祷于此而其应如响今其院宇日以浸广楼殿翚飞钟鼓震动宛若画图又为亭以枕其上比昔时为壮丽云云】
题咏【许广渊诗天宝当年寺鱼池此日存溪移古岸脚殿压旧山根月照霜钟远风开雾阁昏网纶虽废禁和气满乾坤○令许仲蔚诗唐家旧佛祠楼阁影参差鱼散不知处水流无断时山光朝暮变人事古今移惟有好生德恩波尚满池】
合灵池
在县西六十五里南新乡上有渔洲山池阔一丈五尺深七尺旱祷必应耆旧言其源与天目龙池通
三贝山龙池
壕山龙池
天柱山龙池
回源龙池
右并在南新乡
碧沼
在宁国院唐大中八年建旧名碧沼院咸通十年改碧流院有金鱼可爱盛夏水不竭灌田甚广
    盐官县
放生池
在县西北延恩院东南二百五步
灵龟池
在县东北六十里或云旧有尼寺今废顾况有诗
灵池
在长平乡审山水旱不盈涸
    昌化县
放生池
在县西治平寺
龙池
在县西六十里大鹄头山阔三百亩四旁如葑田岁旱人攀缘祷雨辄应凡邑祷祈处在龙井院者名龙湫在龙兴寺者名龙潭在峒坑山大鹄头山者名龙池
   塘
    城内外
沙河塘
唐书地理志在钱塘县旧治之南五里潮水冲击钱塘江岸奔逸入城势莫能御咸通二年刺史崔彦曾开三沙河以决之曰外沙中沙里沙 政和元年郡守张阁标识其处近南有坝头【坝合从土从坝礼部韵略注障水也俗作(土月)】
褚家塘
在蒲桥军寨之北褚家故居
谢家塘
在菜巿门外去城三里
菜巿塘
在菜巿门外去城百步
五里塘
在艮山门外尉司衙侧
蔡官人塘
在艮山门外
走马塘
在艮山菜巿门外地平坦可驰马故名旧有花柳号城东新路
月塘
在艮山门外 嘉熙闲潮水冲决不存今复涨沙就筑为塘地宜瓜有周姓者擅其利土人呼月塘周家算筒瓜
土塘
一在殿司右军教场侧
一在团围头石塘北
沈家塘
在北关吴越右仆射沈崧之故居又呼沈家湾
     永和塘
在仁和县永和乡地接古鼎湖白龙潭俗谓之三里险水势涨溢一遇卯风震荡则数百顷中瞬息湮没乡民患之 绍定己丑邑士范武倡为义役捐财以助修筑塘成岁无水患邑宰范光命名曰永和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