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汉旧县,属汝南郡。後魏置。即春秋时柏国也,古韩地之分。苏秦说韩王曰:“韩有剑戟,出於棠。”今此县西界有棠村,是也。县又有龙泉水,可以淬刀剑。自汉至後魏皆为西平县地。隋末废,天授三年复置。
朗山县,上。东北至州九十一里。本汉安昌县地,属汝南郡。东汉省。後魏太平真君二年,於朗陵故城复置。隋开皇三年移於今理,属豫州,十六年改为朗山县。
朗陵山,一名大朗山,在县西北三十里。
淮水,经县理南,去县一百二十里。
道城,古道国也,在县东北二十里。
朗陵故城,汉县也,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晋何曾所封之邑也。
四望故城,在县东南七十里。後魏太和十一年,豫州刺史王肃於四望陂南筑之以御梁。梁太清二年,豫州刺史羊鸦仁以二魏交逼,粮运悬断,乃弃悬瓠归於义阳上表曰:“臣辄率所领,缩还旧镇,仍留夏绍等停四望城防备。”即此城也。
新息县,上。西北至州二百里。本息侯国,为楚所灭。汉以为新息县,属汝南郡。周武帝於此置息州,领此县。隋大业二年州废,改属豫州。武德四年,於此重置息州,贞观元年废,以县属豫州。
淮水,自西流入,经县南,去县五里。
汝水,自西流入,经县北,去县八十里。
王梁渠,在县西北五十里。隋仁寿中修筑,开元中县令薛务更加疏导,两岸通官陂一十六所,利田三千馀顷。
珉玉坑,在古息城东南五步,周回一百八十步,深三尺。其玉颜色洁白,堪为器物,隋朝官采用,贞观中亦令采取。其後为淮水所没。开元中,淮水东移,珉坑重出,其玉温润倍胜昔时,蔡州至今以为厥贡之首。
贾君祠,在县北一里。名彪,字伟节,後汉时为新息长,时小民多不养子,彪严其制,所活数千,佥曰贾父,後为立祠。
新息故城,在县西南一十里。
真阳县,中。北至州一百里。本汉慎阳县地,属汝南郡。晋属汝南国。後魏改为真阳县,高齐改为保城县。隋开皇十六年改置真丘县,大业二年复为真阳县,因慎水为名也。
淮水,经县南,去县八十里。
慎水,出县西南二十里。
上蔡县,上。南至州七十里。本汉旧县也。古蔡国。晋上蔡县,属汝南国。
後魏神龟三年,於此置临蔡县,高齐废。隋文帝开皇十二年,移於今理,为上蔡县。
蔡冈,在县东一十里。周回五十里。
汝水,西去县一十五里。
新蔡县,上。西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汉旧县,古吕国也。汉属汝南郡,晋属汝阴郡,宋属新蔡郡。东魏孝静帝於此置蔡州。隋开皇十六年於此置舒州,领广宁县,仁寿二年改县为汝北,大业二年改为新蔡县,属蔡州。
汝水,经县南,去县二里。
褒信县,中。西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汉郾县之地,後汉分立褒信县,属汝南郡。晋属汝阴郡。宋改为褒信县,隋大业二年,改褒信县属蔡州。
淮水,经县南,去县七十五里。
汝水,经县东北,去县五十五里。
白亭,在县东南四十二里。《左传》楚白公胜所封之地。
郾城县,紧。东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汉县。七国时魏之下邑,《史记》“楚昭阳伐魏,取郾。”两汉以为县,属颍川郡。光武谓贾复曰:“郾最大,宛次之。”复曰:“臣请击郾。”帝执复手曰:“执金吾击郾,吾复何忧。”谓此城也。宋元嘉二年,将军刘缅说曰:“郾城有百年之福,若北朝保之,未可敌也。”
遂遣将军殷祖焚其仓储。高齐於今县置临颍郡,隋开皇三年废。五年,又於废郡城中置郾城县,属许州。武德四年,於此置道州,贞观元年废,以县属豫州。
汝水,经县西北,去县七十八里。
大氵殷水,上承汝水自襄城至岐额城分流,南为汝水,北为氵殷水。
小氵殷水,县西北六十里。至县合为大氵殷水。
邵陵故城,在县东四十五里。《春秋》齐桓公帅诸侯之师盟于召陵,即此处也。汉置邵陵县,属汝南郡,隋废入郾城。
征羌故城,在县东南七十五里。本秦安陵县,建武十二年,来歙征西羌有功,故改名以封之。
申州,中。义阳。本属淮南道,贞元已後隶蔡州节度使。开元户二万一千二十。乡四十二。元和户六百一十四。乡二十一。
《禹贡》荆州之域。又古申国也,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在周为侯伯,後为楚所灭。秦并天下,属南阳郡。魏文帝分置义阳县,自後省置不常。宋元嘉末,於此立司州。自後入後魏为郢州,入梁为司州。周武帝平齐,改为申州,隋大业二年改为义州。武德四年复置申州。
州境:东西二百里。南北一百七十八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七百一十里。西北至东都九百四十二里。东北至光州二百六十里。南至安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唐州二百六十里。西南至随州二百三十里。北至蔡州二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葛十匹。赋:布,,绵,绢。
管县三:义阳,锺山,罗山。
义阳县,上。郭下。本汉平氏县义阳乡之地也,魏文帝分平氏立义阳县。江左省义阳县地入平春县,晋孝武帝改平春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