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豫州之域。春秋时为郑国。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也,周宣王母弟及为周司徒,食采於郑,是为郑桓公。後幽王为犬戎所杀,桓公死之,其子武公与平王东迁,平定虢、桧之地,故《左传》曰“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是也。
自武公後二十二君,至六国时郑为韩哀侯所灭。哀侯二年,韩自平阳徙都郑。秦并天下,属三川郡。汉高祖改三川为河南郡,荥阳属焉。晋武帝分河南置荥阳郡。
东魏孝静帝分荥阳置成皋郡。高齐文宣帝又改为荥阳郡,周改为荥州。隋开皇三年改荥州为郑州。十六年,分置管州。大业二年,废郑州,改管州为郑州。隋末陷贼,武德四年五月擒建德、王世充,东都平,其月置郑州,理武牢。其年又於今郑州理置管州,贞观元年废管州。七年,自武牢移郑州於今理。
州境:东西一百七十六里。南北二百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一百四十里。西至东都二百八十里。东至汴州一百四十里。南至许州一百八十六里。东北至滑州三百里。北至黄河八十里。
管县七:管城,荥阳,荥泽,原武,阳武,新郑,中牟。
管城县,望。郭下。本周封管叔之国,自汉至隋皆为中牟县。隋开皇十六年,於此置管城县,属管州。大业二年改管州为郑州,县又属焉。
梅山,县西南三十里。春秋时楚子冯帅师侵费、滑,右回梅山,即此山也。
圃田泽,县东三里。
故市城,县西北三十里。曹操击袁绍军於故市,即此城也。
武强城,县东三十一里。曹参击项羽,还攻武强,即此城也。
祭城,县东北一十五里。
必阝城,县东六里。晋荀林父帅师与楚子战於必阝,即此城也。
李氏陂,县东四里。後魏孝文帝以此陂赐仆射李冲,故俗呼为仆射陂。周回十八里。
荥阳县,紧。东至州六十里。本汉旧县。晋属荥阳郡,高齐改郡名成皋,以县属焉。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郑州。万岁通天元年改为武泰县,仍隶河南府。
神龙初,复为荥阳,属郑州。
京水,出县南平地。
索水,出县南三十五里小径山。
古大索城,今县理是也。楚汉战於京、索,《汉书》注“京县有大索亭、小索亭。”晋末荥阳人张卓、董遇,鸠集流散,守固此城,因名大栅坞,今呼为大刺,盖音之讹耳。
小索城,县北四里。宋南平王铄遣王阳儿据小索破魏,即此城也。
京县故城,县东南二十里。即郑京城太叔之邑。
荥泽县,望。东南至州五十里。本汉荥阳县地,隋开皇四年分荥阳置广武县,取山为名。仁寿元年改为荥泽,属郑州。
广武山,在县西二十里,一名三皇山。
敖山,县西十五里。春秋时晋师救郑在敖、高阝之。敖、高阝二山名。宋武帝《北征记》曰:“敖山,秦时筑仓於山上,汉高祖亦因敖仓,傍山筑甬道,下汴水。”即此山也。
荥泽,县北四里。《禹贡》济水溢为荥,今济水亦不复入也。
黄河,北去县十五里。
东广武、西广武二城,各在一山头,相去二百馀步,在县西二十里。汉高祖与项羽俱临广武而军,今东城有高坛,即是项羽坐太公於上,以示汉军处。
践土台,故王宫,县西北(四)十五里。《左传》晋文公作王宫於践土,即此也。
敖仓城,县西十五里。北临汴水,南带三皇山,秦所置。仲丁迁於嚣,此也。
《诗》曰“薄狩于敖”,即此地也。
金是,县西北二十二里。汉文帝时河决酸枣,溃金是,东郡大兴卒塞之。
孝武帝时,王尊为东郡太守,又加修筑。至明帝永平十二年,诏乐浪人王景筑是,起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馀里。十里立一水门,更相回注,无复溃漏之患。此是首也。
原武县,紧。南至州六十里。本汉旧县,属河南郡。後魏属荥阳郡。东魏改置广武,县又属焉。高齐天保七年,郡县并废。隋重置原武县,属郑州。武德四年属管州,贞观元年复属郑州。
黄河,县北二十里。
古阳池城,《竹书纪年》曰“惠王十五年,遣将龙贾筑阳池以备秦”,即此也。隋开皇六年,於此置县,今县理。
阳武县,紧。西南至州一百里。本汉旧县,属河南郡。晋属荥阳郡。
黄河,县北三十里。
南棣城、北棣城二故城,在县北十里。《春秋》楚伐陈,诸侯会於北棣以救之,此也。
汴渠,一名蒗宕渠,今名通济渠,西南自荥泽、管城二县界流入。
博浪沙,在县南五里。张良为韩报仇,击始皇处。
新郑县,紧。东北至州九十里。本有熊氏之墟,又为祝融之墟。於周为郑武公之国都,韩哀侯灭郑,自平阳徙都之。秦并天下,其地为颍川郡。汉以为新郑县,属河南郡,晋省。隋开皇十六年,重置,属郑州。
陉山,县西南三十里。《史记》魏败楚於陉山。山上有子产墓,墓累石为方坟,坟东有庙,皆东向,即杜元凯终制所言者。
函陵,县北十三里。《左传》“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南”,此也。
溱州府城,即东魏河南道行台侯景营军之垒。
溱水,源出县西北三十里平地。
曾阝城,县东北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