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伊阙石壁有《石铭》云:“黄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辛巳,大水出,高四丈五尺。”
银钅窟,在县南五里。今每岁税银一千两。
河阴县,畿。西南至府二百三十里。本汉荥阳县地,开元二十二年以地当汴河口,分汜水、荥泽、武陟三县地於输场东置,以便运漕,即侍中裴耀卿所立。
初,耀卿为宣州刺史,开元十八年,因朝集上便宜曰:“窃见江、淮诸州所送租庸等,本州正月、二月上道,至扬州入斗门,即逢水浅,停留一月已上,四月已後始渡淮入汴,多属乾浅,又般运停留,至六月、七月方至河口。即遇黄河涨溢,不得入河,又须停一两月,待河水较小,始得上河入洛。即又漕洛乾浅,船艘不通。计从江南至东都,停滞日多,得行日少,艰辛欠折,因此而生。伏见国家旧法,河口元置武牢仓,江南船不入黄河,即於仓内便贮也。巩县置洛口仓,从黄河不入漕洛,即於仓内安置。爰及河阳仓、柏崖仓、太原仓、永丰仓、渭南仓,节级取便,例皆如此。水通利则随近运转,不通利则且纳在仓,不滞远船,不生隐盗,每年剩得一二百万石,即数年之外,仓廪转加。”至二十二年,以耀卿为相,兼转运都使,於是遂分置河阴县及河阴仓,又河清县置柏崖仓,三门东置集津仓,三门西置盐仓。三门北凿山十八里,陆行以避湍险,自江、淮来者悉纳河阴仓,自河阴候水调浮漕送含嘉仓,又取晓河水者递送太原仓,所谓北运也自太原仓浮渭以实关中。凡三年,运七百万石,省脚三十万贯。及耀卿罢相後,缘北路险涩,颇为隐欺,议者言其不便,事又停。
汴渠,在县南二百五十步,亦名蒗荡渠。禹塞荥阳,开渠以通淮、泗。後汉初,汴河决坏,明帝永平中命王景渠筑堤,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注,洄无复溃漏之患。自宋武北征之後,复皆堙塞。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洛水达於河,自板渚引河入汴口,又从大梁之东引汴水入於泗,达於淮,自江都宫入於海。亦谓之御河,河畔筑御道,树之以柳,炀帝巡幸,乘龙舟而往江都。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後代实受其利焉。
汴口堰,在县西二十里。又名梁公堰,隋文帝开皇七年,使梁睿增筑汉古堰,遏河入汴也。
三皇山,亦曰{山敖}高山,上有三城,即刘、项相持处。《春秋》、《左氏传》曰:“晋师在敖、高阝之”,亦此也。
阳翟县,畿。西北至府二百四十里。本夏禹所都,春秋时郑之栎邑,韩自宜阳移都於此。秦为颍川郡。楚、汉之际,韩公子成为韩王,项羽杀成立郑昌,汉元年又诛昌,立横野君信。六年,徙信太原郡,复置颍川郡,领县二十,理阳翟。
颍川属县。後魏复置阳翟郡。隋开皇十六年,废郡,置嵩州,以县属焉。大业三年隶襄城郡,武德中又隶嵩州,贞观元年废入许州。建都後,改属河南府。
钧台,在县南十五里。《左氏传》曰“夏启有钧台之飨”,是也。
颍阳县,畿。西至府九十里。古纶氏县,本夏之纶国也,少康之邑在焉。汉属颍川,晋省。後魏太和中,於纶氏县城置颍阳县,属河南尹,又分颍阳置堙阳县。隋开皇六年,改堙阳为武林,十八年,又改为纶氏。大业元年改为嵩阳,载初元年又改为武林,开元十五年复为颍阳。
大石山,一名万安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
倚箔山,望之如立箔。山西北崖下有锺乳,隋时充贡。
阳乾山,在县东二十五里。颍水一源出阳乾山。
太谷口,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孙坚停兵太谷,距洛阳九十里,即此谷。
太谷故关,在县西北四十五里。何进八关之一也。
告成县,畿。西北至府一百七十里。本汉阳城县,属颍川郡,因阳城山为名。
後魏置阳城郡,属司州。隋开皇三年废郡,以县属洛州。十六年,於此置嵩州,仁寿四年省嵩州,以县属河南郡。万岁登封元年,则天因封中岳,改名告成。
许由山,在县南十三里。
嵩高山,在县西北三十三里。
少室山,在县西北五十里。
阳城山,在县东北三十八里。
鬼谷,在县北五里,即六国时鬼谷先生所居也。
测景台,在县城内西北隅,高一丈,开元十年诏太监南宫说立石表焉。
登封县,畿。西北至府一百三十五里。本汉高县,武帝元封元年置以奉太室,後省入阳城,累代因之。高宗将有事於中岳,分阳城、缑氏置嵩城县,万岁登封元年,则天因封岳,改为登封。
嵩高山,在县北八里。亦名外方山。又云东曰太室,西曰少室,嵩高总名,即中岳也。山高二十里,周回一百三十里。
少室山,在县西十里。高十六里,周回三十里。颍水源出焉。颍水有三源,右水出阳乾山之颍谷,中水导源少室通阜,左水出少室南溪,东合颍水。
启母祠,在县东北七里。《汉书》“武帝祀中岳,见夏启母石”,是也。应劭云“启生而母化为石”。《淮南子》亦同。《嵩山记》:“阳翟妇人,今龛中凿石像其石,汉安帝延光三年立。”
福昌县,畿。东至府一百五十里。古宜阳地,春秋时属晋,七国时属韩。汉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