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因以为名。
宋兴山,在县北三十里。
笮江水,在县南六里。
灵池县,次畿。西至府六十里。久视元年,长史李通广奏分蜀县、广都置东阳县,天宝元年为灵池县,因县南灵池为名。
武侯山,在县东南十五里。
分栋山,在县东十五里。其山北连秦陇,南入资、泸,其于东川郡此为隔门也。
氵安江,在县北四十里。
犀浦县,次畿。东至府二十七里。本成都县之界,垂拱二年分置犀浦县。昔蜀守李冰造五石犀,沈之于水,以厌怪,因取其事为名。
都江水,在县北四里。
黄花水,在县南八里。
广都县,次畿。北至府四十二里。本汉旧县,元朔二年置。蜀号三都者,成都、新都、广都也。先主以将琬为广都长,诸葛亮曰“琬志忠雅,当赞王业,非百里之才”,即此也。隋仁寿元年,避炀帝讳,改为双流县。今广都县,龙朔三年长史乔师望重奏置。
大塔山,在县东四十里。有阿育王塔,因名。
牛饮水,在县西三里。
诸葛亮宅,在县南一十九里。
郫县,次畿。东至府五十里。本郫邑,蜀望帝理汶山下,邑曰郫,是也。秦灭蜀,因而县之,不改。
平乐山,在县西二十五里。
郫江,一名成都江,经县北,去县三十一里。
故郫城,在县北五十步。晋惠帝大安二年,李雄杀汶山太守陈君遂,窃据郫城,自称大都督、益州牧。刺史罗尚数攻之,后尚为雄所败,委城夜遁,雄遂克成都,自郫迁据焉。
温江县,次畿。东至府七十五里。本汉郫县地也,后魏于此置温江县,属蜀郡,隋开皇三年废入郫县。仁寿三年,于郫东境置万春县,贞观元年改名为温江县。
大江,俗谓之温江,南流经县一里。山麸金。
氵氐江,在县西十里。
新繁县,次畿。东南至府六十里。本汉繁县地,属蜀郡,因繁江以为名也。
周改为新繁,隋开皇三年省。武德三年分广都县地重置,因周旧名也。
郫江,一名成都江,经县西,去县十一里。
双流县,次畿。北至府四十里。本汉广都县也,隋仁寿元年避炀帝讳改为双流,因以县在二江之间,仍取蜀都赋云“带二江之双流”为名也。皇朝因之。龙朔二年,又别立广都县。宜城山,在县南十二里。出紫草。
诸葛亮旧居,在县东北八里,今谓之葛阳。也明表云“薄田十顷,桑八百株”,即此地也。
新都县,次畿。南至府四十八里。本汉旧县也,属广汉郡。隋开皇十八年改为兴乐县。武德二年,分成都县地重置。
丽元山,在县北八里。
新妇岘,在县北七里。
诸葛亮八阵,在县北十九里。
彭州,阳。紧。开元户五万一百二十。乡一百。元和户九千八百八十七。
乡八十八。
禹贡梁州之地,汉分梁州为益州,即汉益州繁县地也。垂拱二年,于此置彭州,以岷山导江,江出山处,两山相对,古谓之天彭门,因取以名州。
州境:东西一百七十六里。南北七十一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一千九百八十五里。西南至蜀州一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交梭罗。
管县四:九陇,导江,唐昌,阳。
九陇县,望。西至州二里,本汉繁县地,旧曰小郫,言土地肥良,比之郫县也。梁于此置东益州,后魏改为九陇郡,取九陇山为名也。隋开皇三年罢郡为九陇县,属益州。皇朝因之,后改属彭州。
白鹿山,在县西北六十一里。
九陇山,在县西二十五里。连峰迤逦,凡有九曲。
导江县,望。东至州五十八里。本汉郫县地,武德元年于灌口直盘龙县,寻改为灌宁县,二年又改为导江县,取禹贡“岷山导江”之义也,属成都,垂拱二年割属彭州。
玉垒山,在县西北二十九里。蜀都赋曰:“包玉垒而为宇。”
灌口山,在县西北二十六里。汉蜀文翁穿(渝)〔湔〕江溉灌,故以灌口名山。又灌口山西岭有天彭阙,亦曰天彭门,两石相立如阙,故名之。蜀后主以建兴十四年至(渝)〔湔〕江,登观坂,看汶江之流。初,白马氐侵掠益州,刺中皇甫晏表讨之,军至都(江)〔安〕屯观坂。蜀郡何旋进谏曰:“今所安营,地名观坂,自上观下反上之象。汉高悟柏人,岑彭忌彭亡,不可不察。”晏不纳,其夜果败。
盘龙山,在县北二十里。
大江,西自茂州界流入。按孙卿子曰:“江出汶山,其源可以滥觞,及至江津,下方舟避风,不可涉也。”
蚕崖关,在县西北四十七里。其处江山险绝。凿崖通道,有如蚕食,因以为名。汉于此置县,后废。
灌口镇,在县西二十六里。后魏置。自观坂迄于顷山,五百里间,两岸壁立如峰,瀑布飞流,十里而九,昔人以为井陉之厄。
楗尾堰,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决。破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十丈,以石实中,累而壅水。汉成帝时,瓠子河决,王延塞之,用此法也,汉书所谓“下淇园之竹以为楗”。
望帝祠,在灌口镇城内。
李冰祠,在县西三十三里。
司马相如墓,在县东十二里。
唐昌县,望。东至州三十里。本郫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