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在铺,亲戚往吊,谓之探铺。出嫁女及其儿孙女归,至中途即泣,曰哭路头。
  尸扶置棺内曰入木,即殡也。若母死外家相离不远,必待外家前来审视,方敢盖棺。外家至,儿媳卑幼必匍匐出门接,称家之有无礼仪。请外家亲封加钉。如此,则外家无异言。
  俗少停棺;既殡即葬,曰出山。亲戚备牲醴祭奠,曰上路,谢以红白布或五色布及发粿、韭菜之类。虚糕俗名发粿,韭土话与久同音,取发达久长之意。备猪羊全付者,则谢以银至少六元、多十余元。出山时,富贵家则具礼仪,请官绅点主并题铭旌。亲朋戚友题赠联轴,白衣冠送其出山;行至半途,主人跪辞再三,客乃归。葬毕,举家再行巡视,曰巡灰。
  临丧,不论贫富,俗好延僧道诵经礼忏,鼓乐弄铙;一人登坛者曰开冥路,三人登坛者曰大冥路,五人登坛者则曰午夜;盖自午至夜相继不绝也。又有做一朝者,俗名功德或名功果,则先一夜排场;次日经忏既毕,普渡孤魂,如七月盂兰会,须附近亲友备牲醴等物助之;祭毕,仍将原物送还亲友,丧家须费数百金。
  置灵座,朝夕祭奠哭泣。七七之后,即做百日,卒哭;谢吊者以糕粿,谓之答纸。士家则须百日丰足。百日后朔望祭奠,曰做孝。期乃止哭,仍朔望祭奠而已。期而小祥,再期而大祥禫始除服。士家皆然;若民庶则视死者年纪老幼,自百日至除服,序次减少,各无满足。
  俗少大宗,各祭于家,一年凡数次,自忌辰以外,元旦、清明三日节,端午、中元、重阳、冬至、除夕皆祭,或用三牲或用品馐,无定所。
  岁时
  正月元旦至初五,举家灯火长明,谓之擎灯。男女盛饰,各庙行香。亲友造门道喜,曰拜正。客来请以糖果,曰请干茶;彼此吉语赠答。备酒相款曰请春酒。有吹手沿门吹鼓曰吹春。初四日备牲醴、烧纸舆马,谓之接神。十五日作上元节,是夜为元宵。庙宇灯烛辉煌,往来焚香不绝,街衢放炮竞胜,多至数十金;童子举纸灯结伴游行,照耀如昼。妇人窃听人语,以占吉凶,名听暗卦;即镜听遗意。
  二月二日,商贾各备牲醴祀福神,曰做牙;农家尤重,取古春祈之义。每岁于是月,斗六街众迎南北港天上圣母,供奉受天宫,焚香者不绝于道;十余日,乃迎神赴别堡。
  三月三日及清明节,家食薄饼,备牲醴品馐祀先,并祭墓。祭时,附近有人,各以所祭糕粿赠之;或仅以纸钱挂墓,曰挂纸。
  四月初八日,僧侣奉佛沿门作歌,曰洗沸。又于立夏日,家食匏子和大面作羹,俗以食之令人肥白。
  五月初五日,俗名五日节。家以竹叶包糯米为粽,所谓角黍;用以投赠。制绣囊,实以香屑,曰香袋,令小儿佩之。门悬蒲艾、饮雄黄酒以祓不祥,并辟邪气。又斗六街外,尝以竹圈周围团结大炮,挂于竿之末,高四、五丈;众以炮引火击之,圈内炮向,则将所赏银物夺归;如夺得锦标之状曰打炮城。
  六月初一日,以米粉为丸祀神,取团圆之意;曰半年丸。此俗今少。
  七月初七日,士子为魁星诞。是日世传为牛女渡河,巫家以为七娘诞,登坛说法,鼓角諠譁;儿女多惑其术,冀为解厄消灾。临期赴会,曰过关限度。俗尤尚中元普度,即佛家所谓盂兰会也;村庄朔望晦皆祭。斗六街及各境,是月下浣共打醮六、七天。祭时灯火烂熳,陈设极丰;祭毕;将棚厂八柱米饭分发孤老。
  八月中秋节,家以月饼祀福神;村庄演剧酬谢,仿古秋报也。斗六街于中秋节前后,夜间迎本土福神绕境,火把动至数千枝,往来绎络,颇为热闹。
  九月九日重阳节,家祀祖先,俗少登高之会。童子于是节前后,制各样风筝送入云霄;夜系小灯笼于筝线,朗若巨星。
  冬至节,家作米丸祀神与祖先,门窗各粘一丸,未详所解。冬至前后自十月至十一、二月,村庄皆演剧酬神曰谢平安。
  十二月二十四日,家备牲醴祀神、烧纸舆马,谓之送神。数日前,各家净尘;谓岁将更新也。亲友以物相馈,曰送年。
  除夕,家换新门联、放火炮,所谓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也。神案排红柑,两旁发粿一碗、米饭一碗,上插以红春花,饭曰过年饭;候干,合柑皮炒以代茶甚美。煮芥菜,待酸食之,曰长年菜。是夕祀神祭先,围炉饮酒,赐银钱于卑幼,曰压年。举家傅奕为戏,尊长不禁。
  居处
  地少杉木,房屋楹柱多以■〈艹〈束刂〉〉竹为之,上覆以瓦;村庄则茅舍为多。虽存古朴之风,然易于失火。近有以桂竹剖破盖屋者,耐久则不及瓦,而一易可七、八年。
  衣服
  冬夏着布与葛、少紬缎。士、农、工、贾等级分明,不敢混乱;古诗所谓「美服患人指」也。士家戴小帽;农、贾多以青布包头曰头布。呢羽等物皆购自内地,惟士织葛布则从附近彰属而来。俗以红线结发辫,无论老幼;曰红髻尾。今为童儿有之,壮者此风渐革。
  饮食
  鱼肉、蔬菜,视家有无。村庄饭粥多调合地瓜,且多食盐、酱、瓜、笋等物,最为俭约。若遇村中演剧酬神,则不论生熟宾客争留到家,备酒相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