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道。持伞执牌,欢呼于前;舁匾排联,跃歌于后。众番社目伏跪观察舆前,咸卧辙攀辕,其情孔挚;观察亦不忍舍之而遽去。盖其系恋于民心也,又如此。夫观察之治台也暂,似乎施惠未广、布教未深,而其效已有可睹;特不知后之继观察而来者,又何如也!

  余与观察,曾未有一日相知之雅;特以久旅台峤,颇知台民之情,不欲没观察治台之苦心与台番感德之实事,故为略书颠末如此。弗敢谀,亦弗敢赘。

  光绪四年十月十三日,台峤旅人枕泉氏谨启。

  十一月二十八日(公历十二月二十一日——即礼拜六)

  闽浙督何(璟)奏请巡抚渡台开支经费片(十一月初九日京报)

  何璟片:

  再,福建疆吏瘠苦著名,上年五月间,经臣奏请巡抚渡台经费;钦奉谕旨:『嗣后该抚渡台时,准其每月开支经费银一千五百两。户部知道。钦此』。钦遵在案。今署抚臣吴赞诚因后山番情不靖,克期东渡;事虽□局,劳费相等。可否仰恳天恩,仍遵前旨准于厘金项下按月开支银一千五百两,以资办公。回省之日,停止。是否有当?伏乞圣鉴训示!谨奏。

  军机大臣奉旨:『着照所请。户部知道。钦此』。

  十一月三十日(公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即礼拜一)

  闽浙督何(璟)奏台北新设专学分别改拨文武学额折(十一月初十日京报)

  闽浙总督臣何璟、署理福建巡抚臣吴赞诚、福建学政臣孙诒经跪奏:为新设台北府及所属三县各立专学,请将文武学额分别改拨加增;恭折仰祈圣鉴事。

  窃照台湾府属之淡水同知、噶玛兰通判二厅,地势绵长,距郡窵远。经两江督臣沈葆桢前办台防时会同前督、抚臣具奏,并淡、兰二厅疆域,设立台北府,驻扎艋舺;裁淡水同知一缺,析其地为淡水、新竹两县;改噶玛兰通判一缺为台北府通判,移驻鸡笼;而以兰厅旧治,添设宜兰一县。岁、科考试,即于艋舺地方建设考棚办理:业经部该奉旨允准在案。

  伏查台地虽处海外,久涵圣泽,文教寖兴;台、凤、嘉、彰四县故已蒸蒸日盛,而淡、兰两属士子尤多。向来淡水厅试,文童约有一千三、四百人;噶玛兰厅试,文童约有六、七百人。惟淡水赴郡须十一、二日,噶玛兰赴郡须十三、四日,长途跋涉,旅费维艰;是以每遇岁、科试,人数尚不及厅试三分之一。向例:台湾一府取进文童及廪、增生缺额,均分闽、粤两籍。府学每届岁、科试,闽籍取进二十三名——内澎湖二名,又加广九名;粤籍取进九名,又加广二名。闽籍廪、增生各三十名、粤籍廪、增生各八名,均系一年一贡。其淡水、噶玛兰两厅,向有府学取进数名。现既析淡、兰两厅之地为淡水、新竹、宜兰三县,所有考试即于台北创设考棚办理;将来每届科、岁试,该三县文童各有六、七百人,比于内地大学、中学人数不相上下。其学额应于台湾府改拨外,更应酌量增置。兹拟将台湾府学闽籍——连澎湖二名在内改为取进共一十名,加广九名毋庸核减;粤籍除分拨台北府学四名外,改为取进五名,加广一名。闽籍廪、增生仍各三十名,一年一贡;粤籍廪、增生改为各四名,二年一贡。台北新设府学,应比照内地龙岩、永春直隶州之例,闽籍额进文童十八名;粤籍于台湾府拨出四名、再增设一名,共为五名,又加广一名。闽籍廪、增生各二十名,一年一贡;粤籍廪、增〔生〕各四名,二年一贡。淡水厅原设厅学八名,即归淡水县学取进;另设新竹县学,添设学额八名;噶玛兰厅学原设五名,应归宜兰学取进,再加额三名,亦共八名。淡水厅本有加广二名,即归淡水、新竹二县各取进一名;噶玛兰厅本有加广一名,即归宜兰县学取进。其淡水、新竹、宜兰三学廪、增生,均各定以八名,三年一贡。台湾、台北两府熟番归化已久,渐有读书明理之人。经前抚臣丁日昌奏准:嗣后岁、科考试,准其另编字号,于正额外量取一名,不必作为定额;如应试人少、文理平常,任缺无滥。如有取进,附入府学。至武学,台湾府学闽籍原额二十名,加广九名;粤籍原额四名,加广二名。今既分府,应将台湾府学闽籍改为取进十六名,加广九名毋庸核减;粤籍改为取进二名,加广一名。台北府学,闽籍添设八名,粤籍取进二名、加广一名;淡水厅学原设武学五名……(疑有缺文);噶玛兰厅学原设武学二名,即归宜兰县学取进,另再添设三名,亦共五名。淡水厅尚有加广武学二名,应分归淡水、新竹两县各取进一名;噶玛兰厅尚有加广一名,即归宜兰县学取进。所有学官,台北府学请添设教授一员,新竹、宜兰两县学各设训导一员,淡水厅学原设教谕即改为淡水县学教谕,噶玛兰厅学原设训导即改为宜兰县学训导。又查台湾府属之台、嘉二县,均系教谕、训导两员;该两学事务较简,应各裁去训导一员,以抵台北新设之缺。

  兹据布政使李明墀会同台湾道夏献纶核该具详请奏前来,除咨部外,臣等谨合词恭折具陈,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敕部该覆施行!谨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