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车。」或「都尉」下脱「御」字亦未可知。
〔六二〕诸本后汉书杨秉传注均有「罕」字,孙氏自误。
〔六三〕后汉书光武帝纪注「郎」作「为」,御览卷六八0「旄头」上亦有「为」字。又御览卷六八0引无「为前」二字,而后汉书光武帝纪注此二字引作「先」。疑此句当作「被发先驱」。
〔六四〕水经注引作汉官序。
〔六五〕初学记所引实本宋书乐志,「菰」原作「箛」,据以正。
〔六六〕职官分纪卷二0引作「鸿胪主簿驾四马」。
〔六七〕后汉书法雄传注即作「千石」。
〔六八〕「张宗传注」系「法雄传注」之误。
〔六九〕初学记无服食部,有器物部,然无此引。又书钞卷一二七衣冠部有此引,孙辑脱注。
〔七0〕类聚衣冠部、服饰部均无此引。
〔七一〕影宋本御览卷八九「乃使」引作「乃始」,是。
〔七二〕「使」原误作「从」,据御览卷六八二引改。又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文亦作「使」。
〔七三〕按除「赐王侯书」汉旧仪作「赐诸侯王书」外,余皆同。
〔七四〕汉旧仪「各从」作「各服」。
〔七五〕据文选册魏公九锡文注补「虎」字。
〔七六〕据文选目录补「公」字。
〔七七〕史记孝文本纪索隐引作汉旧仪,孙辑引误。
〔七八〕孔本书钞、俞本唐类函此引标目均作「虎纽」。
〔七九〕据书钞仪饰部、御览仪式部引补「者」字。
〔八0〕续汉志补注引作汉官。
〔八一〕初学记卷二六引与此同,作汉旧仪。
〔八二〕诸本后汉书蔡邕传注「六百石」上均有「秩」字,故据补。
〔八三〕孔本书钞卷一三一引作「?三尺」。
〔八四〕书钞卷一三一、初学记卷二六「绿」均引作「缘」。
〔八五〕孔本书钞卷一三一仍作「绛地」,不误。
〔八六〕孔本书钞卷一三一引无「赤圭」二字。初学记卷二六作「赤采」。
〔八七〕孔本书钞卷一三一「侯绶」下引有「三采」二字。初学记卷二六引有「三采」,但置「绀」字下。又书钞「二丈八尺」作「一丈八尺」。
〔八八〕孔本书钞卷一三一作「二采」,且上有「紫绶」二字,与续汉志同。
〔八九〕「公主、封君同」原误作「公主同封君」,据孔本书钞卷一三一、初学记卷二六引改。
〔九0〕初学记卷二六引作「长丈八尺」。
〔九一〕初学记卷二六曰:四百丞尉、三百长相、二百、百石为黄绶。疑书钞有脱文。
〔九二〕据孔本书钞卷一三一补两个「一」字。续汉志亦作「五首成一文,文采纯为一圭」。
〔九三〕隋书礼仪志作汉官之文。
〔九四〕据续汉天文志补「二」字。
〔九五〕文选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注引有「比周者」三字。
〔九六〕文选东京赋注「为邻」下引「贪求之德」四字。
〔九七〕「若」原作「如」,文选东京赋注、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注均作「若」,故据改。
〔九八〕御览卷四九六引作「仕宦不止车生耳」,与孙辑迥异。不详孙氏所据为何本。



汉官仪佚文一卷
  汉官仪佚文
   汉应劭撰
    清王仁俊辑
里谚曰:「仕宦不止车生耳。」诗纪补
  俊按:汉官仪有孙氏星衍辑本。杜氏古谣谚三十二录之,复据诗纪补采出此条,以补孙氏所未及。今祗据杜氏本录之,凡孙氏已采者不录。



汉官典职仪式选用一卷
  孙星衍叙录
  隋志:汉官典职仪式选用二卷,汉卫尉蔡质撰。唐志蔡质汉官典仪一卷。诸书所引;又有作蔡质汉官典职、汉官典职仪者,皆后人省文也。陈氏书录解题:汉官典仪一卷,汉卫尉蔡质撰,杂记官制及上书谒见礼式。李埴续补一卷。俱不传。今录成一卷,名从隋志。质字子文,蔡邕叔父。见后汉书蔡邕传、晋书蔡豹传。



  汉官典职仪式选用一卷
   清卫尉蔡质撰
    清孙星衍校集
太尉,孝文三年置,七年省。武帝建元二年置,五年复省,更名大司马。建武二十七年复置太尉。太平御览职官部
府开阙,王莽初起大司马,后篡盗神器,〔一〕故遂贬去其阙。续汉志补注
司徒本丞相官,哀帝改为大司徒,主司徒众,驯五品。府与苍龙阙对,厌于尊者,不敢称府也。续汉志补注、太平御览职官部 案:续汉志补注引「称」字作「号」。
汉兴,置大将军、骠骑,位次丞相;车骑、卫将军、左、右、前、后,皆金紫,位次上卿。典京师兵卫,〔四夷〕屯警。〔二〕续汉志补注
惠帝改太常为奉常,景帝复为太常,盖周官宗伯也。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五官中郎解,其府对太学。续汉志补注
左中郎解,其府府次五官。续汉志补注 案:当作「次五官府」,误倒。
三署郎见光禄勋,执板拜;见五官、左、右将,执板不拜。于三公诸卿无敬。续汉志补注
虎贲中郎将主虎贲千五百人,无常员,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