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传注:「尺一之板,谓诏策也。见汉官仪。」中约署。皇帝带绶,黄地六采,不佩玺。玺以金银縢组,侍中组负以从。秦以前民皆佩绶,金、玉、银、铜、犀、象为方寸玺,各从所好。〔七四〕奉玺书使者乘驰传,其驿骑也,三骑行,昼夜千里为程。通典礼 案:此段亦见汉旧仪。
金铜〔虎〕符五,〔七五〕竹使符十。文选册魏〔公〕九锡文注〔七六〕
铜虎符发兵,长六寸。竹使符出入征发。史记孝文本纪索隐〔七七〕
印者,因也。所以虎纽,案:北堂书钞引作「虎剑」,〔七八〕太平御览引作「虎细」,皆字之讹。阳类。虎〔者〕,〔七九〕兽之长,取其威猛,以执伏案:北堂书钞引作「系服」。群下也。龟者,阴物。抱甲负文,随时蛰藏,以示臣道功成而退也。北堂书钞仪饰部、太平御览仪式部
尚书仆射,铜印青绶。续汉志补注、通典礼〔八0〕
孝武皇帝元狩四年,案:初学记引作「二年」。又上有「卿秩中二千石」六字。令通官印方寸大小,官印五分。王、公、侯金、,二千石银,千石以下铜印。初学记职官部、太平御览仪式部 案:初学记引无末句,「银」下有「印?纽」三字。
千石至三百石铜印。北堂书钞仪饰部〔八一〕
〔秩〕六百石,〔八二〕铜章墨绶。后汉书蔡邕传注
绶者,有所承受也,所以别尊卑,彰有德也。北堂书钞仪饰部、初学记器物部 案:此下绶诸条,与续汉志舆服皆不合,亦见丁孚汉仪。
绶者,有所承受也。长一丈二尺,法十二月;阔三丈,案:广韵四十四有注引作「广三尺」。〔八三〕法天地人。旧用赤苇,示不忘古也。秦汉易之以丝,今绶如此。北堂书钞仪饰部
乘舆绶,黄地案:初学记引下有「骨」字。白羽,青绛绿,〔八四〕五采,四百首,长二丈三尺。北堂书钞仪饰部、初学记器物部
诸王绶,四采,绛地案:初学记引有「骨」字。白羽,案:北堂书钞引作「黄地黄羽」,误。〔八五〕青黄绿案:「绿」上当有「去」字。赤圭,〔八六〕二百六十首,长二丈一尺。侯绶,绛地,缥绀,百二十首,长二丈案:「二」当作「一」。八尺。〔八七〕北堂书钞仪饰部、初学记器物部
公、侯、将军,三采,案:「三」当作「二」,下当有「紫白纯」三字,见通典礼。〔八八〕紫圭,长有一丈七尺,百八十首。公主、封君同。〔八九〕北堂书钞仪饰部 案:初学记器物部引「丞相、御史大夫、匈奴亦同」。
九卿、中二千石,青绶,三采,青白红,纯青圭,一丈七尺,一百廿首。北堂书钞仪式部
二千石,绶羽青地,桃花缥,三采,百二十首,长丈七尺。〔九0〕黄绶,〔九一〕黄丝,一采,八十首,长丈七尺。民织绶皆如式,不如式,没入官也。北堂书钞仪饰部、初学记器物部
墨绶,白案:「白」字当衍。羽青地,绛二采,长丈七尺。初学记器物部
四百石丞、尉,皆黄绶大冠。北堂书钞设官部
凡先合单纺为一丝,四丝为一扶,五扶为一首,五首成〔一〕文,文采纯为〔一〕圭。〔九二〕首多者精,少者麤,皆广尺六寸。北堂书钞仪饰部
萧何为相国,佩绿绶,公侯紫,卿二千石青,令长千石黑。隋书礼仪志〔九三〕
高祖在沛,隐芒砀山。每游,上辄不欲令吕后知,常在深僻处,后亦常知其处。高祖问曰:「何以知之?」后曰:「君所居处,上有紫气。」太平御览天部
孝灵熹平〔二〕年八月辛未,〔九四〕白气如匹练,冲北斗第四星,为大兽状。明年,扬州刺史臧旻攻盗贼,斩首数千级。太平御览天部
永和中,户至千七十八万,口五千三百八十六万九千五百八十八。续汉志补注
景帝以来,于国学内立道馆,以教学徒,不许人闲别立馆舍。广弘明集十四
高祖既登帝位,鲖阳、固始、细阳岁遣鸡鸣歌士,常讴于阙下。艺文类聚居处部
王莽篡位,以刘字金刀,案:「字」下当有「有」字。罢五铢,更作小钱,文曰「货泉」。其文反白水真人,此则世祖中兴之瑞也。太平御览资产部
不制之臣,相与比周,宫邻金虎。案:东京赋注引「比周」下有「比周者」三字。〔九五〕宫邻金虎者,言小人在位,比周相进,与君为邻坚若金,〔九六〕谗言之人恶若虎。〔九七〕文选东京赋注、王元长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注
帝室,犹古言王室。文选魏都赋注、西征赋注
凡章表皆启封,其言密事得皁囊。后汉书蔡邕传注、公孙瓒传注
里语云「任智不正车生咀」。〔九八〕太平御览人事部
肃宗赐诸尚书剑,陈宠济南椎成。汉官仪「椎成」作「锻成」。后汉书韩棱传注
应劭字仲远。汉官仪作仲瑗。后汉书应劭传注
校勘记
〔一〕 「下号曰皇帝」五字乃涉御览卷七六引下条汉杂事之文而衍,故删。
〔二〕 「第」原作「帝」,诸本后汉书光武帝纪注均作「第」,故改。
〔三〕 初学记卷一0引作「国人美其繁以为兴」。
〔四〕 此出处当作广韵卷二下平声宵第四椒注。
〔五〕 后汉书宦者传论注无此引,实出文选范蔚宗宦者传论注。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