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皇帝遗迹  (明)不着撰人


  建文皇帝讳允炆,在位五年,懿文皇太子之长子,太祖皇帝之嫡孙也。母妃懿敬皇后常氏。其先为句容县人,宋季时,五世祖懿祖恒皇帝避兵, (「五世祖懿祖恒皇帝避兵」,「祖」原作「孙」,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改。) 挈家渡准甸。未几,皇高考德祖玄皇帝再迁凤阳之泗州。 (「皇高考德祖玄皇帝再迁凤阳之泗州」,原无「玄」字,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补。) 传至皇曾考仁祖淳皇帝,复以元末兵乱,又徙虹县,而皇祖考太祖高皇帝实生其地。值胡运将倾,天下扰乱,羣雄鼎沸,太祖以天纵之圣,龙飞濠梁,不数年间,剪灭羣雄,遂开六合,扫除百年腥膻之俗,以复三代华风之美,观其帝德规模,自禹、汤、文、武以来,功烈未有如斯之盛者也。
  洪武元年戊申,太祖始正大统于天下,国号大明,改元洪武。皇考以圣子居长,兼又贤德着闻,遂正位春宫。天性慈仁,每见太祖诛戮,辄苦谏止。且友爱诸兄弟,罔有间隙。周王尝得罪,太祖欲诛之。太子昼夜号泣,为之代请,太祖不能决。 (「太祖不能决」,原无「能」字,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补。) 一日临朝,召问御史袁凯,凯对曰:「陛下欲诛之者,法之正;太子欲宥之者,心之慈。」太祖怒以为持两端,命系于狱。明日视朝,因问弘文馆学士刘基,基对曰:「创业之君,法不可不严;守成之主,法不可不宽。」太祖意遂决,乃宥周王罪。
  洪武十七年秋七月,孝慈高皇后上仙。太子呼号擗踊,大恸几绝,不食者三日,服斩衰, (「服斩衰」,「斩」原作「齐」,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改。) 朝夕痛哭奠之。至是过哀成疾,不久而薨。太祖哭谓侍臣曰:「四海方欲太子平治天下,不期以至孝哀死,此痛何逭哉!尔礼官可上谥议挽章,少伸朕躬哀切之情。」于是谥曰「懿文太子」。时少帝尚髫龀,居皇考丧,尽礼如成人者。每见太祖痛思,辄自掩泣谏曰:「死生固有命耳,勿得过伤,伏望陛下以天下为重,万一龙体违和,臣等复惊惶无已。」太祖闻而奇之。寻立为皇太孙,命儒臣开东阁教之。而少帝年日益富,德日益进,太祖日亲宠爱。
  是时燕王潜有夺嫡计,而天下莫之知也。初,太祖生十王,燕王即第四子也。母元妃所生。少而悍勇,及长,有落落大志,好游侠,善骑射。甫冠,为娶于功臣除武宁王女。而王尝不得于君亲,然不知何以为计。太祖恒欲废弃,赖廷臣力谏得免。太祖尝因夜寝,梦二龙入殿搏击,其黄者胜而得气,其白者负而如蝘蜓。明旦,太祖亲朝,见皇太孙居于殿右角,燕王侍于左前,太祖见之怒,以王位居太孙上,始知其有夺嫡计,然不形于言。上命幽于别苑,令宫中不许进食。赖高后怜之,因私自饮食,得不死。久之,始从释放。洪武中,大分封诸王居国,而王实得燕冀地,与母太妃居北平。
  辛未岁,太祖以秦、晋、燕、周等国强大,虑他日太孙难制之,因召选高僧,一国一人,令出守藩府导善,岁以报政。时燕王府得僧道衍。盖太祖慎天下而防后世之心,可谓至矣。
  三十一年丁丑秋七月十二日,太祖高皇帝崩。遗命燕王不许渡江进香,除朝廷大事许令藩臣赍表,毋得擅自离国。时诸王子皆得赴京奔丧吊泣,惟王于中途闻此而止,王大怒,欲令进舟,见江口设兵以阻,遂不果。道衍进曰:「大王以至孝渡江,奈何有违治命,反为不孝也。惟愿殿下养成龙虎之威,他日风云感会,羽翼高举,则大江投鞭可断也,今日何得屑屑于此哉?」王深然其意,遂返国,日与道衍谋画帐中,共图大举。
  是月十五日,建文皇帝即位于柩前。明年戊寅,改元建文。翰林院修撰王叔英首陈八策:曰务学问,曰谨好恶,曰辨邪正,曰纳谏诤,曰审才否,曰慎刑赏,曰明利害,曰定法制。皆援古证今,凿凿可行。且曰:「太祖高皇帝除奸剔秽,抑强锄梗,不啻如医者之去疾,农夫之去草。急于去疾,则或伤其体肤,严于去草,则或戕于禾稼,固自然之势。然体肤疾去之余,则宜调爕血气;禾稼草去之后,则宜培养其根苗,亦宜然之理也.」疏入,嗣皇帝览之,嘉纳。侍讲方孝孺进曰:「叔英此疏,诚为陛下经纶远略之图,有国者不可不实行之。」孝孺与叔英日见信用,宠命荐加。且孝孺文学英迈,德望素隆,一时倚重,凡将相所行,惟孝孺之咨。
  明年乙卯,水旱相仍,下诏求言得失。礼部尚书陈迪条陈清刑狱,恤流民二十余事,兼陈太祖皇帝时用人,狥其名而不求其实,以小善而遽进之,以小过而遽退之,因历陈古人所以教养任用之道,嗣皇深采纳之。
  三年庚辰春三月,廷试进士,赐王艮状元及第。将传胪,以貌不及胡广,遂以广易之,艮次焉。
  夏五月,户科给事中陈继之上疏,以江南僧道多占腴田,蚕食百姓,乃奏请僧道人给五亩,余以赋民,从之。工科给事中杨惟中荐平江知县陈彦回文学廉干,宜加擢用,遂升徽州知府。明年朝觐,以考核称职,蒙赏赉甚厚。
  四年辛巳,齐藩不靖。廷议凡藩国所在,悉更置守臣,必素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