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婴侯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泛水。
  东三百里,曰沮洳之山,无草木,有金玉。濝1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1 郭璞云:“音其。”
  又北三百里,曰神囷之山1,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飞虫。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洹2。滏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欧水。
  1 郭璞云:“音如仓囷之囷。”郝懿行云:“囷即仓囷之囷,郭氏复音如之,知经文必不作囷,广韵引作神箘,疑是也。”
  2 郭璞云:“洹音丸。”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1,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2,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3,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4。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1 郭璞云:“今在上党郡长子县西。”珂案:长子县属今山西省;发鸠山亦名发苞山、鹿谷山、廉山,为太行山分支。
  2 郝懿行云:“广韵引此经作白首赤喙。”
  3 郭璞云:“炎帝,神农也;娃,恶佳反,语误或作阶。”珂案:关于炎帝之神话,见海经新释卷十一“互人国”节注2。
  4 郭璞云:“堙,塞也;音因。”珂案:述异记云:“昔炎帝女溺死东海中,化为精卫。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状如精卫,生雄如海燕。今东海精卫誓水处,曾溺此川,誓不饮其水。一名誓鸟,一名?禽,又名志鸟,俗呼帝女雀。”则是此一神话之流传演变也。
  又东北百二十里,曰少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铜。清漳之水出焉,东流1于浊漳之水。
  1 珂案:经文东流下疑脱注字。
  又东北二百里,曰锡山,其上多玉,其下有砥。牛首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滏水。
  又北二百里,曰景山,有美玉。景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海泽。
  又北百里,曰题首之山,有玉焉,多石,无水。
  又北百里,曰绣山,其上有玉、青碧,其木多栒1,其草多芍药、芎藭2。洧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有?3、黽4。
  1 郭璞云:“木中枚也;音荀。”珂案:说文六云:“枚,干也,可为杖。”
  2 郭璞云:“芍药一名辛夷,亦香草属。”珂案:芎藭已见西次四经号山。
  3 郭璞云:“?似–而大,白色也。”
  4 郭璞云:“(上秋下黾)黾似虾蟆,小而青;或曰,?黽一物名耳。”珂案:郭注(上秋下黾)黾,郝懿行以为当为耿黾之讹;尔雅释鱼:“在水者黾。”郭注云:“耿黾也;似青蛙大腹,一名土鸭。”即郭此注之(上秋下黾)黾也。
  又北百二十里,曰松山,阳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河。
  又北百二十里,曰敦与之山,其上无草木,有金玉。溹水1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泰陆之水;泜水2出于其阴,而东流注于彭水。槐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泜泽。
  1 珂案:溹音索。
  2 珂案:泜音底。
  又北百七十里,曰柘山,其阳有金玉,其阴有铁。历聚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洧水1。
  1 珂案:洧音鲔。
  又北三百里,曰维龙之山,其上有碧玉,其阳有金,其阴有铁。肥水出焉,而东流注于皋泽,其中多礨石1。敞铁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大泽。
  1 郭璞云:“未详也。音雷。或作垒;磈垒,大石貌。或曰石名。”汪绂云:“言肥水中多磈礨大石也。”
  又北百八十里,曰白马之山,其阳多石玉,其阴多铁,多赤铜。木马之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虖沱1。
  1 郭璞云:“呼佗二音。”珂案:经文虖沱,宋本作虖池,即上文泰头之山虖池是也,郭注并云“呼佗二音。”
  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1,无草木,冬夏有雪。空桑之水出焉,东流注于虖沱。
  1 郭璞云:“上已有此山,疑同名也。”郝懿行云:“东经有此山,此经已上无之,检此篇北次二经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凡十七山,今才得十六山,疑经正脱此一山也。”
  又北三百里,曰泰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其名曰(羊东)(羊东)1,其鸣自?。虖沱2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3水。液4女之水出于其阳,南流注于沁水。
  1 郭璞云:“音屋栋之栋。”
  2 珂案:上文空桑之山虖沱及此山虖沱,宋本均作虖池。
  3 郭璞云:“音楼。”珂案:经文溇,吴宽抄本作娄。
  4 郭璞云:“液音悦怿之怿。”
  又北三百里,曰石山,多藏1金玉。濩濩2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虖沱;鲜于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3。
  1 郝懿行云:“藏,古字作臧,善也;西次三经槐江之山多藏黄金玉,义与此同。”
  2 郭璞云:“音尺蠖之蠖。”
  3 珂案:经文二虖沱,宋本均作虖池,吴任臣本同。又吴任臣本南上有西字。
  又北二百里,曰童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