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西江。与鄱阳之浸。浩瀚吞纳。而汇于盆口。则九江为之都会。守江陵可以开蜀道。守襄阳可以援川陕。守武昌九江可以蔽全吴蜀汉。吴楚并而为一。则东南之守亦固矣。至于备御之事。先收襄汉。则兴元之阻。譬之近藩。戍荆南。则巴蜀之富。还为外府。又屯武昌。而湖之南北可以安堵。屯寻阳。而江之东西可以襟带。上游之势成。而后根本建康。左右淮浙。取资于蜀。调兵于陕。以天下之半。而与敌争。庶乎可以得志矣。噫。此就吕氏时言之也。今者荆土日辟。沃野弥望。再熟之稻。方舟而下。吴会之间。引领待食。虽江自夷陵以下。时有横溢之虞。汉自襄阳以南。亦多溃决之患。然而富强之。居然未改矣。

  荆州论 
储大文

荆州北距襄阳。东距汉。西距夷陵。南距江十里。地平衍沮洳。无峻岭岩关。以为阻隘。古称用武之地曰荆襄。襄固则荆固。若无襄是无荆也。昔者元破襄阳。降吕文焕。则朱孙制置江陵而不能守。苻坚破襄阳。获朱序。则桓冲退治上明。上明在松滋县冲老将。识屈信进退之势也。曹操置郡襄阳。又宿重兵。则吴南郡治南平。又戍公安。地皆在江以南故能有余力。时入沔汉柤中。而卒殄西陵之难。何则。形屈而势信也。苟不能屈而蕲信。是适贻敌之擒而已矣。呜呼。以梁元帝新复之势。定都江陵。又北与襄阳为难。而周师忽至。则其举国为俘焉宜也。庾信赋曰。履阳城而避险。卧砥柱而求安。夫荆州者。地势视江北滨江诸郡。大类扬。于楚则类黄。昔人守广陵。能固者。毛宝合豫州兵力戍邾城。而卒蹙于江。金再破黄。而宋远不相闻。夫荆州者。北兵若至。是绝地也。其不蹙于江不止也。南兵若至。是又不存之地也。昔者灌婴自江击江陵。而共敖灭。陆逊白衣摇橹。而糜芳不知。刘毅刘道规自马头袭江陵。而桓谦不知。王镇恶声言刘藩上。而毅又不知。萧诜都江陵。而李靖以水涨。自清江至。则百粤江西兵。胥不及援。非智不足也。日日而备之。夫力不暇给也。就令力能给。而南与北交备。夫亦卒莫之暇。以至顿而必屈焉已矣。是以孟宗政三海。迄不能阻阿里海牙之师。高季兴国势独弱。四面称臣。唐建南都。命吕諲以旧相镇抚。而后卒为下府。晋宋齐梁。自王廙王悦督府。常治江陵。而必复立雍州于襄阳。其兵锋常为所督八州之冠。此隋之所以宁授后梁以江陵。必迫夺其襄州。岳飞置宣抚。所以自鄂。而必主襄阳。而李纲之所以首议巡幸也。或曰。桓温都督府。亦治江陵。治江陵则能扼蜀。曰温时适图蜀也。若扼蜀。江陵又不如夷陵。陆抗曰。西陵国之西门。是殆与鄂钧重也。然则督府宜何置。曰。昔李纲议行都。曰襄阳。后又曰长沙。不言江陵。长沙有重湖之险。纲之识殆能以屈为信。类吴君臣而度越王廙吕諲万万也。若夫督府宜置者。则吾必曰襄阳。次曰巴陵。

  襄阳论 
储大文

宋建炎初。李忠定议巡幸曰。四方多故。宜讲巡幸之礼以镇之。除四京外以长安为西都。襄阳为南都。建康为东都。各命守臣营葺城池宫室官府。使之具储峙糗粮积金帛。以备巡幸。至于费用。则长安当委之四川。襄阳当委之荆湖。建康当委之江淮闽浙。三都成。而天下之势安矣。又曰。天下形势。关中为上。襄阳次之。建康又次之。今舍上中而取其下。非得计也。据要会之地。以驻六师。既有以系中原之心。又有以纾一时之急。策无出于此者。而其议巡幸第一札子曰。为今之计。纵未能行上策以趋关中。莫若取其次策以适襄邓。襄阳近为李孝忠所据。虽已溃散。恐或残毁。惟邓为可以备车驾之时巡。夫邓者。古之南阳。光武之所兴也。西邻关陕。可以召兵。北近京畿。可以遣援。南通巴蜀。可取货财。东达江淮。可运谷粟。有高山峻岭。可以控扼。有广土宽城。可以屯重兵。民风号为古。盗贼未尝侵犯。此诚天设以待陛下之临幸。事之机会不可失也。愿召守臣。增修城池。漕臣储峙粮草。朝廷给降钱帛。广行应副。专遣使者以督其事。将来秋高。六飞启行。由陈蔡唐以趋南阳。不过半月可达。天下之士。知陛下之不忍弃中原也。河东之民。知陛下之不远徙也。天下郡县。知陛下之处中以临四方也。皆当心服而无解体之患。是一幸南阳。则三者皆得。一幸建康。则三者皆失。利害安危之几。在此一举。陛下何惮而不行也。夫幸南阳犹之幸襄阳也。是故建炎论事。则曰邓古之南阳。天设以待幸。而绍兴论事旋曰襄邓。天设以待巡幸也。及繇宣抚荆湖广南请提举嵩山崇福宫也。复奉诏条具边防利害曰。至于守备之宜。则当料理淮南荆襄。以为藩篱。夫淮南荆襄者。东南之屏蔽也。六朝之所以能保有江左者。以强兵巨镇。尽在淮南荆襄间。故以魏武之雄。苻坚石勒之众。宇文拓跋之盛。卒不能窥江表。后唐李氏。有淮南则可以都金陵。其后淮南为周世宗所取。遂以削弱。今朝廷欲为守备。则当于淮南东西及荆襄。置三大帅。可重兵以临之。东路以扬州。西路以庐州。荆襄以襄阳为帅府。分遣偏师。进守支郡。小筑城垒。如开新边。其初朝廷应副钱粮。谓如淮东则以江东路财用给之。淮西则以江西路财用给之。荆襄则以荆湖南北路财用给之。徐议营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