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督抚题参重处。臣恐上下积。通同作祟。诡秘之状。非督抚耳目所能及。究竟卖富挤贫。开无穷诈骗之门。而民间之物力。先为此辈耗其大半。兵饷又何赖焉。此通融二字之为厉阶。断乎不可为训者也。至凤抚疏称江北田地。当江南十分之六。其额编赋税。止及江南十分之三。今江南以三百三十六万七千之原额。新增不过四十余万。而江北以一百一十六万七千之原额。骤加至五十七万八千。较之上下两江。不啻过倍。乃部议亦云酌量民便征收。夫此五十七万八千之数。总不出一百一十六万原额之中。任其酌量。无处求宽。何以便民。至于部臣所谓各直省仍有称未便照一分之例派征者。臣虽未详其说。大抵不外凤浙抚臣二疏之意。如是。则每亩一分之例。到处难行。而原定一分之数。究竟不移。其新增无多者。仿浙省通融之规。则蚕丛滋弊。万万不得均平。其新增特重者。仿江北征收之例。则土瘠民贫。亦万万不能支持。势必民逃地荒。赋逋饷缺。即将经征各官严加处分。究于军需何益。夫经国大计。自有至公至平行之无弊者。何不取而效之。乃争此必不可得之数乎。如直隶各省岁征地粮。皆有酌定额则。今将天下岁征银数。通盘打算。共有几许。以新增之五百余万。按其旧额之数。从公均派。每银一两。应加若干。照例通行。普天一体。不论地数而论赋额。自无畸轻畸重之纷纷。又岂尚有称艰告苦而不早图完纳者乎。此于事理最安。于民情极便。吏不得为奸。官无所棘手。其于饷额。毫无亏短。又完之甚易。亦何惮而不为此简易直捷之举乎。况正赋皆有差等。而新加独欲混同。一事两例。何以服人。如谓照银加派。不便于地粮之原多者。此又一偏之见也。夫原粮多者。其地力本厚。原粮少者。其地力本薄。今反为力厚者图宽便。而使地方薄者受重累。据理而谈为不公。审势而图为不顺。果系明季旧例。败国敝政。正宜急为主张。奈何因之以自误。否则民生既困。 国计亦诎。异时方图改弦。亦已晚矣。

  论营兵屯田不便疏康熙七年四川提督
查前任四川总督臣苗澄。奏请于各镇抽兵七千名开垦。岁得屯米四万二千石。即支来岁秋冬兵食。可岁省饷银五万六千两等语。窃思抽兵屯田。利赖军国。谬叨蜀帅。敢不殚心。及奉部文今岁播种踰期。并兵丁实未开垦。不给钱粮。何所依赖。以免生事。宜咨行各镇营确查去后。兹据各回称前督苗部院。于康熙七年二月内准到部文。通行各镇营承领牛种农器。因四川地方辽阔。奉行在三月。及差人赴重庆承领。回日往返耽延。又在五六月不等。不但时已踰春。而且夏季将尽。康熙七年分。是以实未开垦也。至于兵丁既未开垦。钱粮仍旧支给。诚有如  皇上体恤之至意。乃各镇营严责将领。督率屯兵。芟草开荒。预为康熙八年分兴屯之计。不料各兵身亲南亩。以荷戈之夫荷锄。非其所长。欲耕不能。即强耕无益。势必兵农两误。纷纷泣诉。处处皆然。且谓全川四面环夷。其中百里无。弹压防御差使护饷。民铺未设。安塘递送。尽系兵丁。兵农势难兼顾。恐致贻误地方。各镇营身任封疆。目击各兵不能开屯之状。不得不据实陈请。代为控吁者也。臣再四思维。前督臣苗澄。抽兵七千名开屯。原取其销兵省饷。今以素不耕获之人而欲求以耕获之利。恐兵徒销而饷不可省。何如就事变通。从长酌议之为得也。以臣管见计之。与其抽兵七千人日后兵农两误。不若于防御稍缓之地。量为裁汰。其可裁汰者。共计缺额并实在官兵一千七百余员名。马八百八十余匹。俸饷干米操赏等项。每岁共减出银五万六千三百有奇。是上可有裨于 国计。下亦无误于地方。似于销兵省饷之  庙谟。庶可少佐其万一云尔。倘荷  俞允。仍行各镇营将原领牛种农具。如数变价还官。似为两便。臣久在边疆。熟习军情。既目见此重大之事。窒碍难行。未便缄默。用敢冒昧直陈。伏祈  睿鉴。

  汛兵授田疏 
孙嘉淦

窃惟天下大势。在兵与农。三代以上。兵民合一。故无养兵之费。而收富强之实。三代而下。赋民养兵。而以兵卫民。兵少则不足卫。兵多则民不胜其养。其始每苦于相妨。而其终乃至于交困。史册具在。可考而知也。唐之府兵。颇为近古。但抚绥无法。而战守不分。罢战从农。则耕耘未习。释耒荷戈。则技艺未娴。兼顾而两有所不能精。所以难于久行也。我 朝兵制。较古精祥。八旗禁旅。各省驻防绿旗之营。星罗云布。兵威有加于前。而赋额无增于旧。故正供所入。大半用以养兵。欲减赋以裕民。而兵额难裁。欲增饷以裕兵。而民力重困。兵民尚有相妨之势。不可不思所以变通之也。伏查各省兵制。督抚提镇之标兵。备援剿而不防汛。其副参游守之营兵。则在营者少而在路者多。通计天下守路防汛之兵。不下二十余万。身离本营。自不能以时操演。往返轮流。又不能专工守望。且小营之内。马兵无多。不出则有误巡查。尽出则有误骑射。此操演之所以多旷。而道路之所以有防也。夫善为政者。贵因其势而利导之。若欲责标兵之在城者使离营而种田。其势诚有所不可。至守汛之兵。则固日在田间也。所居即场圃之地。所行即陇亩之中。现今墩台之下。汛兵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