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经营生理。皆虑官中非时点集。不敢东西。又当差点之际。胥吏宁无乞觅。教阅之时。教头宁无敛掠。常时色役之外。更添一种科徭。且既籍之后。皆有常数。逃亡病死。须补缺额。是使陕西之民。世世子孙。常有三分之一为兵也。所谓于民有世世之害也。唐世府兵。皆有将军郎将折冲果毅以相统摄。军行进止。惟令是听。今乡兵所置军员节级。皆其乡党姻族。平日相与拊肩执袂饮博殴之人。平居聚集教阅。则亦有行陈旗鼓。关弓弩。坐作噪。一闻敌寇大入。莫不风声鹤唳。奔波迸散。其军员节级。将逃窜自救之不暇。岂有一人能为国家率士卒以待寇乎。此所谓于国无分毫之利者也。又曰。臣于康定庆历间。丁忧在陕。备见当日籍乡弓手事。自陕以西。号哭之声。弥天亘野。尽室逃避。官中絷其父母妻子。急加追捕。鬻卖田园以充购赏。既而刺面之后。人员教头。利其家富。百端诛剥。衣粮不足以自赡。须至取于私家。或至长戍在边。则更须千里供送。祖父财产。日销月铄。以至于尽。又平日所习惟农事。甲冑弩槊。虽日加教阅。不免生疏。性复戆愚。加之懦怯。临敌之际。得便即走。不惟自丧其身。兼更拽动大阵。官中知其无益。遂大加沙汰。放令归农。而惰游已久。不复肯劳稼穑。兼田产已空。更无归处。皆流落冻馁。不知所在。长老至今言之。犹长叹出涕。呜呼。此曼卿当日建议籍民得乡兵数十万者也。使欧公知其如此。岂有复为文章以表于后世乎。世之文士。悦纸上空言。抵掌论兵。幸不当事任则已。一当事任。则好行己见。糜烂其民。而耳食者流。犹指为庙算。如欧公犹且不免。况其下者乎。温公为仆射。乞罢保甲。则曰。乡村无赖子弟。乍涉城市。闻见纷华。自恃身为保丁。坐索本家供给。饮博游荡。习以成性。既家藏利兵。又身挟武艺。由是邀结党友。行攻。州县不能制。父兄不能禁。所以数年来年不甚饥。而盗贼纵横。入县镇。杀官吏。呜呼。乡兵欲以御盗。而且身为寇盗。又安所用之。如曼卿师鲁之徒皆自诩方剂。欲起汴宋痿弱之症。而司马公则亲见庸医之杀人。而揭其被害之象以告人者也。予故备着其语。附于欧阳表志之后。使后之读书者。毋为异论所惑焉。

  兵论下 
顾栋高

难者曰。若是。则古所谓团结乡兵以御寇者。不可用与。曰。此当因势而利导也。大乱之时。土寇窃发。民不得已。共相团聚。以保护乡里。而豪杰之士。因而用之。如元季浙东章溢胡深之徒。皆能以乡兵杀贼。然欲用以长征远御。则不能矣。故当日上功幕府辄不受。又如唐淮西用兵。昌黎云。征兵满万。不如召募数千。亦因当时与贼界连接处。民皆愿备衣粮自防。朝廷复假之威令。自能奋勇成军。贼平之后。仍使归农。未闻其拘执终身以为兵也。如虎矙人室。而其人设陷阱以待之。力不能杀虎。遂欲拘杀虎之人。编入之以为猎户。人情必不愿矣。且所谓召募者尤与籍民为兵不同。召募乃设重赏以购之。如虞诩设三科。募壮士必其人勇悍无赖。愿入伍者听。而其人不愿者不强也。若不论勇怯贫富。概抽三丁之一以为兵。则民之惊惶逃匿必矣。王者贵顺人情而用之。如唐淮西之用土人。汉朝歌之募壮士。皆其人踊跃趋赴。然后可共成功。岂烦拘苦囚禁。更刺其手背以防逃窜哉。曰。然则古者兵民合一非欤。曰。古者调发至少。一家从军。八家供之。大司马递征之法。王畿之内。凡七十征而役一周焉。春秋列国兵争。亦近在百里数百里之地。又师不逾时。至秦商鞅辟地日广。又往往倾国远出。势不得复力于农。其诱三晋之民耕于内。而使秦民战于外者。亦处兵民不得不分之势也。又况今日哉。世之谋国者。因时以制宜。复随地而立制。无执古以准今。无以一方偶效之法而施之天下。无以暂时可行之事而立为定制。则庶几其可矣。

  养兵论 
陈黄中

今日治军之法。在汰之使少。治之极严。厚其粮饷。重其赏罚。则养一兵得收一兵之用。否则养兵愈多。士苦常饥。度支不继。上下交困。虽有百万之师。无所用也。绿旗之兵。自沿边诸镇外。大约马一步九。其守步月饷。计月仅得银九钱有奇。一卒之家。约以三口计。是一口每日仅得银一分余耳。夫重赏始得勇夫。而薄饷必无强卒。故今之名隶伍符者。皆市井游惰。不克自存。计无复之。苟延岁月。始肯入伍。犹且逃亡告退者甚多。若其人稍有谋生之策。必不肯为。其中更有挂名册籍。规避差徭。别营他业以自给。而其技艺之不堪。又不待言矣。夫兵民既分以后。军伍之政不修。举农夫力耕之税。以供罢懦坐食之兵。糜费日滋。捍御无效。是兵适为耗国病民之一。不可不求所以善治之法也。夫召募之兵。自二十以上。至于衰老。不过四十余年。其足以披坚甲冒白刃者。不过二十年耳。而应募以后。即皆廪之终身。是一卒凡二十年无用。而俱仰食于官。以此推之。养兵百万。则是五十万可去。屯兵十年。则是五年为无益也。府兵之制。猝不可复矣。则养兵之法。亦当为之斟酌其善者而行之。如定募兵之制。二十以上则收。年过四十五。即复为民而除其籍。使其入伍之日。先知除籍之限。则除之无有怨心。且其精力。尚可别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