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得失而已。然则世之有志于学者。亦惟去其有所为之意。而后可与语于古。

  论文 
魏禧

门人问曰。古人言文章与世运递降。果然乎。曰。古今文章。代有不同。而其大变有二。自唐虞至于两汉。此与世运递降者也。自魏晋以迄于今。此不与世运递降者也。三代之文。不如唐虞。秦汉之文。不如三代。此易见也。上古纯庞之气。因时递开。其自简而之繁。质而之文。正而之变者。至两汉而极。故当其气运有所必开。虽三代圣人。不能上同于唐虞。而变之初极。虽降于两汉。犹为近古。故曰。与世运递降也。魏晋以来。其文靡弱。至隋唐而极。而韩愈李诸人。崛起八代之后。有以振之。天下翕然敦古。梁唐以来。无文章矣。而欧苏诸人。崛起六代之后。古学于是复振。若以世代论。则李忠定之奏议。卓然高出于陆宣公。王文成之文章。又岂许衡虞集诸人所可望。下天之运必有所变。而天下之变必有所止。使变而不止。则日降而无升。自魏晋靡弱。更千数百年以至于今。天下尚有文章乎。故曰。不与世运递降者也。曰。古之文章。足以观人。今之文章。不足以观人者。何也。曰。古人文章无一定格例。各就其造诣所至。意所欲言者。发抒而出。故其文纯杂瑕瑜犁然并见。至于后世。则古人能事已备。有格可肖。有法可学。忠孝仁义有其文。智能勇功有其文。孰者雄古。孰者卑弱。父兄所教。师友所传。莫不取其尤工而最笃者。日夕揣摩。以取名于时。是以大奸能为大忠之文。至拙能袭至巧之论。呜呼。虽有孟子之知言。亦孰从而辨之哉。

  文章不可苟作 
侯七乘

柳子厚复杜温夫书。讥其见柳州一刺史。即周孔之。至潮之二邦。当得二周孔。若至京师。则不胜周孔。噫。何周孔之多也。斯言也。艾东乡尝举以为大士戒。谓大士许人一文。当如许人一女。不可草草。予于是叹东乡之识。高于世人远甚。非弇州南溟辈所得而及也。唐世文宗时。长安文士。为贵人作碑志。若市贾然。天官卒。其门如市。甚至諠竞争致。不由丧家。此辈卑卑。固无足道。朱晦庵尝言陆放翁能太高。太近。恐为有力者牵去。不得全其晚节。及后放翁再出。果为韩胄作南园阅古泉记。见讥清议。元史姚燧。尝以所作就正许衡。衡赏其辞而戒之曰。文章先有能一世之名。何以应人之见役。非其人而与之。与非其人而拒之。皆罪也。由此观之。语言文字。人品攸关。斯言之玷。驷马难追。如陶谷悔作禅诏。孔文仲悔作伊川弹文。朱文公悔作紫岩墓碑。姚雪坡悔作秋壑记。李西涯悔作伭明宫记。与其悔之于后。何若慎之于先。韩柳作志传。皆不轻与人。欧阳永叔撰尹师鲁墓志铭。但辨所以作墓志之意。凿凿不少假借。子瞻生平。未尝为人铭墓。所铭五人。皆盛德。若富郑公。司马温公。赵清献公。范蜀公。张文定公也。此外赵康靖公。滕元发二铭。亦代文定所为者。在翰林诏撰赵瞻神道碑。亦辞不作。又前辈诸大家。从未有为宦官属文者。韩退之送俱文珍序。编在外集。非李汉所录。盖公所弃之篇也。赵松雪为罗司徒致钞百锭于胡汲仲。请作乃父墓铭。汲仲怒曰。我岂为宦官作墓铭者。是日汲仲正绝粮。其子以情白。坐客咸劝之。郄愈坚。如此风节。岂在韦贯之杨万里之下哉。李治曰。文章有不当为者五。苟作一也。徇物二也。欺心三也。蛊俗四也。不可示子孙五也。噫。是道也。自汉伯喈以来。已不免惭德矣。信州郑文恪一书。离奇瑰异。予所心醉。然其病亦在德政序神道碑布满集中。不择人而文之。遂不择人而周孔之。作者人品。以此减价。甚为可惜。吾于是叹东乡之识。高于世人远甚也。

  国朝二十四家文钞序 
曾镛

近世文。有时文。有古文。时文代圣贤立言。义至深而情实泛。古文即儒者立言。旨即浅而裁自心。故欲穷古今之变。考政教之迁。观学士大夫之所得。求之于古文较近。窃谓作者难。取而集之者抑不易。何以言之。文章者。天地之精华也。散而泄诸古今才智人之口。若二气五行之分布于百草木。其盛其衰。随乎时会。而其为用于人也。其阴阳水火之性。即其华实本末之际。而用不同。故取材必慎。而后得其精华之所注。自六经四子诸书外。一代之作。一家之言。有纯有驳。有离有合。举汉唐宋以来。寥寥数大家。均不能免也。服饵杂人身之病也。论著杂人心之病也。于此而欲采辑言。网罗一世。出时贤之甘苦。为后学之砭针。又岂易事乎哉。是故文取载道。吾以为必先有见道之实。渊然寂然。以日以年。人世功名富贵成败得失一不入于其中。而后可与论天下之文。嘉禾丁君子复。携其里敬斋先生所辑国朝二十四家文钞以示予。先生于近代文均有选。而本朝尤加意焉。盖以其近已而俗变相类。亦当世得失之林也。尝自言其去取之意。大率取其有益于人。有用于世。有补于修齐治平。而其文复工绝。可令人往复不厌者。空谈心性与夫胪陈故实者皆不与焉。一切庸俗诪张之辞尽行铲除。呜呼。持是以论天下文尽之矣。每叹古今文章之病。立一说。每不顾吾说有益之与无益。有用之与无用。且詹詹然蕲以文胜。其实则中无所见。究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