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还家。必上墓焚黄。盛宴亲旧。鼓乐喧阗。夸耀乡闾。恐亦非礼。此当以告庙为正。如必欲从俗。则去乐罢宴。惟以公服行事可也。

  与卢某书 
顾炎武

阊门外义学一所。中奉先师孔子。旁以寒宗始祖黄门公配食。黄门吴人。而此地为其读书处。是以历代相承。未之有改。尝为利济寺僧所夺。寒宗子姓。讼而复之。史郡伯祁抚台记文。昭然可据。非若乡贤祠之列置前献。可以递增也。近日瞻拜间。忽添一卢尚书牌位。不胜疑讶。问之典守。则云有令侄欲为奉祀生员。而借托于此者。夫尚书为君家始祖。名德着闻。与我祖黄门。岂有优劣。然考尚书当日。固尝从祀学宫。而嘉靖九年。奉旨移祀其乡矣。尚书之乡。为涿郡涿县。则今之涿州也。尚书之官。为九江庐江二郡太守。则今之庐州寿州也。汉史本传。尚书当日。足迹从未至吴。既非吴人。又非吴官。为子孙者欲立家祠。自当别一室。特奉一主。而偪处异姓之卑宫。援附无名之血食。于义何居。夫吴中顾陆。河北崔卢。是名门。各从本望。天下之忠臣贤士多矣。国家之制。止于名宦乡贤。是以苏州府志。载本郡氏族一卷。有顾无卢。载本郡祠庙一卷。有顾野王而无卢某。府志出自君家教谕所修。乃犹不敢私为出入。岂非前哲之公心。史家之成法。固章章若此乎。夫国乘不书。碑文不纪。县册不载。邦人不知。既非所以章先德而崇大典。又况几筵不设。炉供不具。而以尺许之木主。侧置先师之坐隅。于情为不安。于理为不顺。寒宗子姓。啧有繁言。不佞谓范阳大族。岂无知礼达孝之士。用敢直陈于左右。伏祈主持改正。使两先贤各致其尊崇。而后裔得免于争讼。所全实多矣。

 
卷六十八礼政十五正俗上

  风俗策 
陆陇其

世运之盛衰。风俗实为之。而所以维持乎风俗。使之而不浇。朴而不侈者。则惟视乎上之政教何如耳。三代之时。非无浇漓侈奢之民也。然而道德一而风俗同者。其政教得也。汉唐宋之时。非尽浇漓侈奢之民也。然而世风渐靡。不能返于隆古者。其政教非也。三代之时。经制定于上。其车服有等。其宫室有度。其饮食器用有制。虽一寸之微。一丝之辨。必为之厘定而颁布之。而又为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日夜以孝弟忠信。摩厉其民人。其有奇邪荡泆之民。则乡大夫州长闾胥之徒。以时纠而去之。故民之生也。所见皆仁俭之风。所闻皆仁俭之训。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一有不如是者。则乡里相与怪之。栗焉而不宁。浇漓侈奢。何自而生乎。若夫汉唐宋之时。其所重者在簿书期会。所急者在钱谷兵师。而凡先王所以导民之具。则以为迂阔而不暇为。间有贤君发愤而行之。亦不能如三代之详密。则其俗之不古若也。岂不宜乎。由斯以观。则政教者。风俗之本原也。不深加意于政教。而徒咎风俗之不古。曰吾民不如三代之。不如三代之朴。噫。是果民之不如三代耶。抑所以导民者。其本原犹未得耶。 国家承明季之衰。其浇侈之习。已非一日。宜执事慨然思欲为之所。愚以为欲反今日之俗而登之隆古。无他。亦惟以三代所以导民者导之而已。愚非敢谓三代之法。可一一施之今也。然其大体。固有不可得而易者。其一则经制宜定也。民之所以不敢厌纵其耳目者。有上之法制为之防耳。苟法制所不及。则何惮而不为。今民间冠婚丧祭之礼。宫室衣服饮食之节。初未尝有定制也。惟其力之能为。则无所不可。富者炫耀。贫者效尤。物力既绌。则继之以贪诈。故靡丽日益。廉耻日消。诚宜画为定制。使尊卑上下。各有差等。不得踰越。庶几俭朴可兴。贪诈可弭。其一则学校宜广也。民之所以不入于淫荡。安其朴素者。以其知礼义之可重耳。苟礼义不足动其心。则朴素必不如奢靡之可乐。忠厚必不如淫荡之可慕。学校者。所以教民礼义也。今惟州县有学。又止及于生徒。而董其任者。亦止掌其册籍。核其进退。未尝有所谓礼义之教。人不知以行谊自重。则惟以服美为荣。何怪风俗之日浇日侈乎。宜选方正有道之士。为州县之师长。重其禄秩。而又仿古里塾党庠之制。以农隙教导其民。使知礼义之可重。而无慕乎浇侈。其一则赏罚宜审也。民之所以从上之令者。以其赏罚行焉耳。赏罚不行。而欲其从令。不可得也。今 朝廷之赏罚。亦綦严矣。而独于奢俭浇之际。未见有赏罚行焉。胥吏被文绣。富贾为雕墙。而有司不问。子弟凌父兄。悍仆侵家长。而有司不问。而其忠厚朴素。不随时好者。则徒为笑于乡里。不闻有所奖励。如此。安望其不为浇侈乎。宜敕有司以时访于境内。举其尤者赏罚之。而即以风俗之疵为考成之殿最。庶有司不敢忽。良民知所劝。而莠民知所惩。凡此者。皆所以导民之具。而风俗之本原也。诚一一举而行之。而  皇上以恭俭之德。端化原于上。公卿大臣。树惇守素。奉宣德意于下。寰海内外。有不返朴还。去奢从俭。共登三代之盛者。未之前闻。倘曰簿书期会。钱谷兵师。今日之急务。何暇为此迂阔。愚恐风俗之日浇日侈。所谓今日之急务者。亦将理之不胜理也。

  风俗条约 
陈宏谋

江苏繁盛。甲于东南